本篇文章2966字,读完约7分钟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4日电(记者刘进)2015年5月,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公告,这是中国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在过去的两年里,离2025年只有八年了。中国社会各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越来越关注,最近世界上有很多声音。那么,这个领域目前的进展如何?中国能如期实现目标吗?

所有工作都分阶段取得了进展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息,自“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国家制造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持续扎实推进;在2016年的15个重大标志性项目中,7个已全面实施,4个已基本实施,其余正在推广。47%的大型企业在运营中搭建了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两个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标准的企业运营成本平均下降8.8%,运营利润平均增长6.9%。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立斌日前在国务院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两年来,“中国制造2025”政策措施“在稳定产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Aiji、净值、信息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初步显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兆远表示,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一系列任务中,有三大亮点。

“一是推进国家制造创新中心建设,这是构建国家制造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徐兆远表示,随着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成立,目前国家添加剂制造创新中心已进入建立阶段,在北京、江苏等省(市)已建成19个省级制造创新中心。开放平台的形成可以为更多的企业提供服务,也有利于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产学研结合问题。二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工业互联网领域必须先发展,才有发言权,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可以引导其他行业。

CCID智库规划研究所所长乔彪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和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两项成就最为突出。一方面,整个社会重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在国家一级,在11个关键领域发布了实施计划或行动计划。大多数省(区、市)成立了建设制造业强省(区、市)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计划或行动纲要,并启动了一批重大项目和专项项目。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制造业投资,对稳定制造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2.0%,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产业高6.6和5.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一系列重大创新不断涌现,“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例如,高精度数控磨齿机、多轴精密重型机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产品位居世界先进行列;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投入商业运营,c919大型客机首次飞行,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成功发射;自主研发的“海都”无人潜水器使中国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万米无人潜水器开发能力的国家。

突破自身不足,专注于智能制造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的特点仍然明显,尤其是在产业基础、自主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

徐兆远说,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缺点是总体盈利能力低,这影响了创新和升级的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意味着它只需要一个成熟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还需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嵌入到智能制造中。

“以工业基础为例,基础薄弱仍然是建设强国的一个重要缺点。”乔彪说,一方面,核心部件、基本原材料和控制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中国制造”遭受“喉咙痛”。广泛使用国外核心部件和控制系统不仅昂贵,而且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的控制基本上掌握在他人手中。另一方面,基础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不高,“软骨病”出现在“中国制造”。

乔彪说,总的来说,这些短板地区往往是市场失灵的地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制定综合政策。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整体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枢纽作用,做好落地强基工程和培育企业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主导作用、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和科研机构的支撑作用。

此外,在国际上,近年来,为了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推出了新的计划。“工业4.0”是德国提出的概念,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三个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即智能制造。

徐兆远表示,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和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转型升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中低端,但也有一些企业具有相当的竞争力。目前,许多行业都出现了一些好的智能制造案例。例如,三一重工“18厂”的“柔性生产线”不仅可以同时生产多种产品,还可以保证一辆泵车最早在一小时内下线。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制造业强国建设的主要方向."乔彪说,在过去的两年里,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和试点示范在中国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智能家电、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机器人等行业发展迅速。协同研发和制造在空航空、汽车等行业开始兴起,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家具和服装行业迅速推广。

他表示,下一步要重点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重点抓好感知、控制、决策和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突破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添加剂制造设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设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设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设备等关键短板设备。另一方面,加快培育离散智能制造、基于过程的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焕发活力。

保持清醒,尽力而为,实现目标

近日,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中国欧盟商会、美国商会等国际组织发表了“中国制造2025”的研究报告。

乔彪说,这些舆论导向已经从最初的关注和肯定逐渐演变为误读、曲解甚至各种指责和批评。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疑一肯定”:质疑政府的过度角色与市场化改革背道而驰;质疑自主性和可控性被过分强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进口替代;质疑过度支持本土企业给外资企业带来压力。同时,肯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指出它将为外商投资带来巨大商机。

乔彪说,我个人认为,上述观点都是误读和误解,也有主观臆断和故意曲解。表面上,它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实质上,它利用国际话语霸权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施加压力,甚至引起外资企业的不满,从而降低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吸引力。进一步分析显示,欧美国家对“中国制造2025”的疑虑主要是担心中国高端制造业(爱吉、净值、信息)的崛起将抢占国际市场。如果我们遵循发达国家设计的道路,我们将永远被锁定在全球工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此,徐兆远表示,从目前的趋势和制造业的整体表现来看,我们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仍然非常乐观。中国制造业有其独特的机遇和优势。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移动支付、共享自行车、网上租车等互联网相关领域发展迅速,创新能力非常强。此外,中国政府有强大的组织和支持,近年来,从政府到企业发展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好的变化。企业可以有更好的心态,安心经营。回报产业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和培育。这些都是实现目标的非常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中国制造2025”,我们可以期待!

标题:“中国制造2025” 可期可待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9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