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9字,读完约4分钟

■记者观察

■我们的记者张伟

新股发行通过率大幅下降,成为近期市场的热门话题。10月31日,6家公司申请ipo,3家公司被拒绝,1家推迟投票,2家通过,出席率仅为33.33%,创历史新低。11月1日,3家企业参加了会议,2家通过,1家被否决,出席率为66.67%。

Ipo出席率一直影响着市场神经。9月13日,在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ipo)审查会议上,共有7家企业被否决,其中4家被否决,通过率仅为42.86%,被当时的舆论称为“历史上最严格的审查”。今年7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将主板审核委员会与创业板审核委员会合并。合并后的“大发审计委员会”于上月出现,增加了全职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数量,其中大部分来自监管机构。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反映了监管当局对IPO严格审查的态度。截至11月1日,“大发审计委员会”已经审核了28家公司的初始申请。其中,18项通过,7项否决,3项延期,通过率64.3%。今年首九个月,i po的出席率为82.6%。

吸引人们注意的是,尽管最近ipo出席率大幅下降,但一家知名企业涉嫌ipo欺诈,引发了一场风暴。据媒体报道,调查前有10多名公安机关成员,部分成员参与了事件。

事实上,无论是预调查审计委员会,首次公开募股涉嫌欺诈,或首次公开募股出席率下降,它突出了一个话题,即首次公开募股是严格审计。严格审查,严格控制,遏制"带病上市",坚决把不符合发行条件的企业拒之门外,是"护送" ipo正常化的关键。在a股市场上,ipo欺诈案件屡见不鲜,严重挫伤了投资者信心,是加剧长期市场低迷的根本原因之一。

市场各方都应该意识到,监管当局对严格审计的态度非常明确。中国证监会2017年第一批专项执法案件主要针对股票发行虚假陈述、持续信息披露等违法行为。6月初,中国证监会公布了35家ipo企业终止审核、未通过审核的情况,强调将严格执行ipo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通过审计流程与反馈、检查、初审、审查等审计机制的有机配合,有效遏制问题苗头和“带病申报”的情况,净化审计环境。 强化中介机构责任,严厉打击利润操纵、欺诈发行、包装上市、虚假披露等行为。 7月,中国证监会发言人针对市场“ipo可能进一步放宽”的疑虑,继续按照法律监管、综合监管、严格监管的工作要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准入,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完善ipo现场检查工作机制,严格依法审查和监管,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回归岗位,防止企业“带病上市”。

50%以下的出勤率可能是偶然的,但严格的考试是必然的趋势。严格的审查必须成为新股发行的新常态,这样企业和投资者才能看到新股发行更加严格,中介机构才能明显感受到更加努力履行职责的压力。因此,它将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它有助于消化i po的“堰塞湖”。今年以来,新股发行已经正常化,二级市场整体运行稳定,主要股指稳步上升。然而,ipo "堰塞湖"仍是许多投资者关注的问题之一。严格的审计,将质量差的企业排除在外,试图蒙混过关,同时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使幸运企业从困境中退缩,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ipo排队企业的数量。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近年来,在加大打击ipo欺诈力度的同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特别是在2015年11月重启ipo时,中国证监会安排保荐人先承诺支付,解决了现行民事证券赔偿诉讼机制的不足,显著降低了投资者权益保护成本,迅速实现了合法合理支付。然而,应该注意的是,ipo欺诈很容易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这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所造成的市场损害不能通过道歉来消除。因此,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关键在于从源头上确保ipo准入,并把疾病类上市企业牢牢拒之门外。

标题:从源头上把好IPO准入关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