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92字,读完约7分钟

调整监管政策取向,拓宽小微企业贷款资金来源。完善银行绩效考核体系,激发银行增加实体经济信贷供给的内生动力。推进投贷款联动,完善贷款展期制度,调整“只担保”的信贷政策,全面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银行业务转型升级,强化精细化管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小微企业大数据信用信息平台,引入银税互动、政府引导资金、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机制,修复和增强银企互信。

近年来,央行积极发挥窗口引导作用,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如发放小额贷款、小微企业专项债券、有针对性的RRR减息、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宏观审慎评估等。,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经济金融新常态下,小微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订单减少,货款拖欠,利润水平持续下降,企业不良贷款大幅增加。为了规避风险,一些银行提高了贷款门槛,使小微企业贷款更加困难,贷款增速放缓。本文梳理了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当前小微企业融资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1)企业融资需求两极分化,“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加剧了银行信贷管理的难度。目前,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速继续下滑,经营普遍困难,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投资意愿下降。由于宏观经济放缓,一些经营管理稳定、财务管理规范、抗风险能力略强的企业也停止了扩张。企业主观结清贷款或减少贷款提取额度的意愿有所增加。为实现去杠杆化和减债,逐步减少甚至取消外部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并采取降低产能、降低运营率等措施应对行业发展的低潮;相反,一些经营困难、仍走粗放扩张老路的企业融资意愿更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风险增加了银行信贷管理的难度。

(2)担保圈风险事件频发,部分银行提高了抵押担保门槛。目前,银行信贷一般需要提供担保,但现有的一些担保模式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根据对辖区内130家小微企业的抽样调查,55.8%的企业报告“无合格担保人”和“无有效资产抵押”,这使得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支持。首先,受担保圈风险等危机的影响,一些幸免于难的企业拒绝了互助保险和联合保险模式,77%的样本企业表示不愿意参与互助保险和联合保险业务。其次,大多数抵押担保方式仍然是基于传统的固定资产,如土地和厂房。在当前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更加严格,一些企业报告称,他们使用应收账款和生产设备作为抵押品,由于处置困难,银行不愿接受。第三,为了防范风险,银行要求企业超额提供抵押品,企业因缺乏抵押品而无法再融资。第四,融资担保条件过于复杂。担保程序复杂且过重,增加了大量人员和财产的成本。

(3)信贷条件偏离小微企业起步阶段的实际发展,贷款期限与企业转型的需要不匹配,实施“无成本续贷”政策面临诸多困难。首先,该企业表示,一些银行的信贷审批程序更加严格,流程时间延长。企业需要从其他高利率渠道临时筹集资金,这就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二是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的小微科技企业难以满足银行的信贷条件,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他们期待着投贷联动等新的融资模式。第三,贷款期限不符合企业转型的需要。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过程中,企业更愿意获得长期、低成本、高效率的贷款。目前,小微企业实际获得的贷款近90%是一年内的短期贷款,难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相关建议

(1)调整监管政策取向,拓宽小微企业贷款资金来源。一是引导银行充分利用现有监管政策,通过发行小企业债券、绿色金融债券等专项债券,积极拓展小微企业贷款资金来源。二是出台新的有针对性的政策,特别是解决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高、处置难的问题,进一步放宽监管评级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支持银行通过多种渠道分批消化不良贷款。第三,确保监管政策的实施。加快审批发行小企业债券和绿色金融债券,有效监控资金流向,确保专款专用。

(2)完善银行绩效考核体系,激发银行增加实体经济信贷供给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应适当调整金融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从追求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到评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挖掘现有金融资源的潜力,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奖惩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应改变不合理的内部评估,摒弃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市场份额等指标,合理确定业务计划和评估方法,鼓励员工在支持本地发展、防范和化解风险方面做出更大努力;完善员工尽职豁免方法,提高可操作性,激发银行增加实物信贷供给的内生动力。

(3)推进投贷款联动,完善贷款展期制度,调整“只担保”的信贷政策,全面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督促和引导银行加快贷款展期业务发展;要求银行进一步完善贷款展期业务制度、流程和培训,合理调整到期贷款回收率等内部考核指标体系;鼓励银行扩大小微特许团队人员数量和业务覆盖面,在客户准入、信贷规则、风险调查等方面进行政策调整。完善小微不良贷款容忍度和尽职豁免制度的实施,对小微企业第一还款来源进行调查和预判,调整“只抵押”的信贷政策,简化贷款流程,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扩大投贷款联动业务试点范围,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小微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使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与银行机构的金融供给更好地匹配和匹配。

(4)加快银行业务转型升级,加强精细化管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首先,银行应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优化存款结构,严格授权利率,促进降低资本成本。二是加强风险控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包括区域信贷政策、客户准入与初选、现场尽职调查、信贷审批与发放、贷后管理和问题信贷管理在内的完整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风险监控,准确识别、计量和管理风险,降低风险成本。三是创新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准确的客户获取,创新担保方式,多渠道增加企业信用,通过大规模营销提高融资的可获得性,保证信用提升;提高信贷审批效率,缩短企业融资链,让信贷资金直接高效地进入实体经济。

(5)建立小微企业大数据信用信息平台,引入银税互动、政府引导资金、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机制,修复和增强银企互信。一是完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开放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积极探索民间融资机构信用信息收集和查询,加快小额信贷公司和互联网金融融入信用信息系统,拓宽信用信息内容范围,增强小微企业融资信息透明度,统一规范税务、工商、公安、环保、互联网金融等部门信用信息使用,建立小微企业大数据信用信息平台。第二,地方政府应搭建合作平台,为银行和企业提供沟通渠道,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银税互动、政府引导资金、风险补偿等政策制度的积极作用,从多角度、多渠道增进银企互信;帮助企业协调联系融资渠道,特别是初创科技型企业,通过私募、股权、众筹等方式筹集资金,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第三,建立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在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新三板、担保公司、第三方评估及相关专业信用增级机构组成的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工商、税务、征信、土地等部门掌握的企业信息,针对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和前景规划,为企业融资需求提供全面、专业、一站式的融资解决方案。

标题:小微企业融资新特点及对策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0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