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07字,读完约8分钟

在新形势下,中小制造企业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和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基础。目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面临转型、创新和融资困难。有必要深入分析制约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瓶颈的深层次根源,通过完善中小制造企业创新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探索有效融资渠道,确保我国中小制造企业顺利突破。

完善支持中小制造企业创新的政策,积极培育“专业化创新”和“单冠军”企业;有效强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技术“卡脖子”问题;进一步拓宽中小制造企业融资渠道,实施精准、可操作的财政政策。

智囊团观点

尹训飞杨文郭颂

在新形势下,中小制造企业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和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基础。与此同时,在全球制造业经济整体低迷、全球总需求和制造业效益双双下滑的不利形势下,中小制造企业在突破这一趋势上面临诸多困难。目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着共同的“三大困难”,即转型困难、创新困难和融资困难。应深入分析制约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瓶颈的深层次根源,完善中小制造企业创新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探索有效融资方式,确保我国中小制造企业顺利突破。

中小制造企业面临“三大困难”

(一)产品产出过于“单一”,转化困难。首先,中小制造企业过于注重产品,忽视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作用。调查显示,受“加工制造-产品销售”传统思维的影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长期利润点在于相对单一的产品销售,产品销售被安排在产业链的特定环节,处于价值链的底部。供应行业的繁荣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订货量和产品价格,单一的产品结构也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往往希望通过价格战夺取市场份额,但缺乏通过提高产品价值来赢得市场地位和竞争力的意识。二是区域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从产业布局来看,地级市区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往往集中在许多中小制造企业。当该行业蓬勃发展时,由于需求强劲,供应方的退出顺序被掩盖了。一旦行业利益下降或出现市场份额竞争,中小企业往往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来降低价格。此外,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在行业衰退时难以承受这一负担。从长远来看,中小企业不仅会失去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还会失去新一轮产业链“定位布局”和转型升级(Aiji、净值、信息)的机会。

(二)人才存在结构性“断层”,难以创新。

首先,R&D人才的地方断层现象严重。研究发现,R&D中小制造企业的人才往往表现出以下特征:R&D高级人才由于高薪和管理职位的诱惑而处于稳定状态;R&D低端人才因缺乏技能而趋于稳定,创新能力普遍较差,需要长期培训;R&D中层人才在具备创新能力后,往往会流失到周边的一二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因此R&D人才呈现出“两头分散,中间断裂”的分布特征,而正是由于骨干和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流失,创新变得更加困难。第二,R&D的员工对创新没有热情。一方面,创新者缺乏把握和关注,突出表现在平台、仪器、专业知识培训和对外合作交流等创新环境不完善;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不成熟,R&D人员创新带来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没有真正摊销给科研人员。此外,一些中小企业对依靠创新投资实现企业转型持怀疑或观望态度,对初始投资和不确定的产出效益持怀疑态度。

(三)信贷容易出现“行业歧视”,融资困难。首先,信贷机构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所有企业都亮起了红灯。中国的产能过剩行业是结构性的,并非所有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都以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的形式存在。此外,中小企业信贷资产不具备优势,缺乏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依赖银行贷款等高成本的间接融资手段,使得包括一些“专业化创新”和“个人冠军”在内的制造企业无法及时通过外部融资实现规模扩张,增加科研投入,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二,一些产业基金、贷款循环基金和中小企业专项基金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调查发现,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我们试图通过金融资金和杠杆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但是,由于机制和模式不成熟,资金使用的边界条件仍不明确,实际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不利于调动金融资金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导致一些中小企业陷入盲目增产、融资后扩张的怪圈,低端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制约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瓶颈的深层根源和逻辑

(1)从宏观上看,新兴的“造血”产业(爱基、净值、信息)应考虑传统的“输血”产业,新旧动能应转换而不是单一抛弃。从产业长期发展的逻辑来看,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相对的概念,产业将经历从增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工业和制造企业长期处于成熟稳定期时,必然会出现效益下降的迹象和技术“瓶颈”问题,如资源衰退、过度聚集衰退、效率衰退等。对于即将陷入衰退的制造企业来说,必须高度重视“造血”和“输血”的协调与配合,绝不能单独抛弃它们,尤其是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制造企业。“输血”强调企业在自身基础上的转型升级,创新管理以提高质量和效率,“造血”强调企业在新兴战略领域的布局。“输血”和“造血”的逻辑类似于存量和增量的关系。经济不景气的企业应该在大力调整和优化自身存量的基础上,规划新的增长点。单独放弃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只有采取两种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2)在中间层次,依靠R&D投资和技术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盲目抢占市场份额。首先,中小企业的创新要明确比较优势,区分产品的“同化”和“异化”。制造业企业的R&D投资和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持续的、选择性的行为,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深入分析其比较优势。否则,创新投资后的产品产出是“同质”的,具有很强的替代性,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大丧失了自身的资本积累。同时,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措施严重缺失。此外,在他们自己的市场中,不公平竞争和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二,创新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应该以“专业化和创新”为导向。在制造业创新的主战场上,中小制造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虽小但成本高昂,这关系到产业链的整体匹配和协调。中小制造企业应结合市场规律和市场供求进行持续创新,并有一定的提前判断能力,而不是将收益来源固定在当前的产品价值上,而是要不断努力,在未来向“专业化、精细化、专业化、新颖化”的方向转变。

(3)在微观层面上,生产经营模式和质量管理方法已成为制约企业提高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质量管理方法正逐步成为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制约因素,应把开源节流和练内功结合起来,深挖其内在潜力。当外部潜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内部潜力和源头控制水平也成为当前形势下企业间的竞争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和能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产品质量的生命周期管理和内部成本的有效控制,而违规或国有企业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零敲碎打”和零敲碎打的管理方式已不足以进一步推动企业拓展空新的发展空间。我们要进一步追求卓越,形成先发优势,促进和保证企业提高质量和效率。

政策和建议

(一)完善支持中小制造企业创新的政策,积极培育“专业化创新”和“个人冠军”企业。一方面,技术创新的财政激励政策应适当降低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允许部分中小企业享受财政激励以填补R&D创新的资金投入,并落实和适当提高R&D费用加扣除比例;另一方面,根据子行业定期发布的“专业化、创新”到“单冠军”企业的路径和技术路线图,建立了一个动态的评审机制,该机制倾向于服务型制造,从技术和模式两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二)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技术“瓶颈”问题。一方面,增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科研院所对接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供给,有效提升中小制造企业公共平台的服务实力和作用,降低中小企业使用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公共平台的使用效率,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检查和测试,增加和完善政策列表和解释的在线平台,提高政策推动的信息化水平。

(3)进一步拓宽中小制造企业融资渠道,实施精准、可操作的财政政策。一方面,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升级、信息化建设和产品价值链延伸提供融资担保。没有有效资金的制造企业将是无源之水;另一方面,完善直接融资渠道,切实鼓励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上市,积极拥抱“互联网+”,探索应收账款融资、互联网金融平台、大数据信用报告等更加市场化的融资方式,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作者:尹训飞,工业和信息化部CCID智库;杨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主建设协会中央委员会郭颂)

标题: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如何“负重突围”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9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