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050字,读完约18分钟

要说乡并镇、城乡移动、计划生育像是不可阻挡的退潮,四川广元的范家小学不仅没有卷入海啸中,反而在去年涨潮了。

这所乡下小学转眼,稍一疏忽,就会躲在利州区宝轮町刚村的山间道路上。 张亚文一家辗转于上海、郑州,9月初,她带着孩子来到范家小学。

从今年年初开始,除了40名农村留守儿童,11个城市的孩子相继转学。

范家小学变得通红,起因于年的最后一天,《逻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到范家小学,它有一种提高的力量,使教育回归原初。 在此之前,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何帆把这所农村寄宿制小学评价为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

一时,很多城市的监护人来咨询,想把孩子送到范围家的小学学习。 教育研究者出于好奇前来调查,想复制这种模式,最后称之为教育“乌托邦”。 全国媒体蜂拥而至,将其视为乡村小学变革的典范,分析了这一教育现象。

范家小学提出的“班家文化”、“80分钟万岁”等教育改革理念当初很受欢迎,但在热闹的声音逐渐消退的情况下,这个乡村学校的实验依然经得起去和留的考验。

镇上的孩子

2008年8月,张梦帆出生在河南郑州,不久就跟着父母去了上海。

妈妈张亚文说,张梦帆从小身体弱多病,1岁时感冒患哮喘,后来得了鼻炎,感觉生活上很不给力。

年3月,第二个女儿出生后,张亚文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家里。

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张梦帆进入上海公立小学,每天作业很多,张亚文经常和女儿一起做作业崩溃,“一开始教,说话,后来提高分贝,然后对着她吼……”。

张亚文隐隐觉得女儿身体不好,可能影响了学习。

直到有一天,数学老师给张亚文打电话说张梦帆连10以内的加减都做不到。 她从没见过这么蹩脚的孩子。 张亚文一开始不相信,后来她说,张梦帆因为成绩不好,变得内向,自卑,胆小,成绩希望情况恶化……张亚文希望改变这种状态,她开始鼓励女儿。

年秋天,由于企业不景气,他们一家离开上海,回到了郑州。

那一年,张梦帆小学四年级,进入郑州市公立小学,一班七十多名学生,每天的作业依然很多。 张亚文一边研究教育创新,一边帮助女儿找合适的学校。

没有找到学校。 不久,张亚文和朋友共同创建了“迷你学校”。 开设了信息课、数学课和英语课。 自然注意的课……学生最多的时候,里面有10个孩子。

四年级下半年,张亚文帮助女儿休学后,让她在迷你学校“玩”了一个月。 张梦帆回学校参加期末考试时,每门课居然都考了90多分,100分。 “事实表明,有标准答案是最简单的。 ”。 张亚文说。

她希望女儿多玩,多玩,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今年夏天,夫妇因女儿选择了学校而产生了意见分歧。 张亚文想把女儿转移到“迷你学校”,但丈夫不同意,女儿失去学籍,不能参加高考,如果上不了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

张亚文说服不了丈夫,五年级入学后,她又把女儿送回了公立小学。

张亚文想带女儿去北京创新的私立学校“一土学校”,一学期需要好几万美元的学费,他说:“如果两个孩子送我,家里就不会有负担了。” 那时,张亚文会和女儿讨论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不好。

五年级后不久,张梦帆身体有问题,再次休学回家疗养,一会儿就大半年了。 今年初夏,张亚文突然生病,身体陷入了迟钝的状态。 她决定辞去“迷你学校”的工作,带着女儿出去。

行程中,11岁的张梦帆一个人攻略,预订酒店,买票,带着妈妈和6岁的妹妹,从洛阳,辗转于湖北、湖南、广东、海南……三个人走了一个月。

她们回到郑州家后,张亚文病情好转,毅然决定带女儿去范家小学——另一方面,因为范家小学的自由教育理念。 另外,张亚文的老家离学校不远,范家小学是公立小学,学生转过身也有学籍。

张亚文说,决策是一瞬间的事,“不管什么结果,离婚,我都会带她们去范围家的小学。” 由于她的再三,丈夫也同意了。

9月初,看到红房子,绿草坪,几个学生笑着追……张亚文认为这是她理想中的女儿应该上的学校。

教育实验

事实上,在张亚文送女儿去范家小学之前,四川遂宁的熊妹玲送了两个儿子去范家小学,成都的达里兰也送了儿子……

她们跑了几百公里,租在学校附近的村民家,每天接送孩子看书。 在这些父母眼里,范家小学有镇上学校没有的特征:小班的教育优势、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自由的学习方法等。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鲍海军说,范家小学的一些变化是从2008年5月地震后开始的。 另一方面,由于地震很多房屋倒塌,多个学校周边的村民进城买房,孩子也进城看书,范家小学的生源急剧下降。 另一方面,地震后,政府增加了农村学校的投资,范家小学在硬件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

三层楼的新教学楼,那时拔地而起。

“学校越建设越好,但不能留住学生”在范家小学教书40多年的何志贵回忆说,学生人数从200人以上下降到100人以上,之后只剩下几十人。

校长赵宝全每次都去利州区教育局开会,知道镇上学校的教育、管理方法,但找不到农村学校的出口,和联合利州区的其他农村小学一起寻找方法。

年秋天,赵宝全调到其他学校后,新调任的校长张平原接手了这件事。

当时困惑的张平原成为了15年的班主任,改变了6所学校,住在离范家小学40公里远的地方,翻山到达。 在接管这个偏僻的村庄之前,他的心里也有不愉快的感觉。 但是领导告诉他,其他地方关系多而杂,偏僻的地方没有人想,也许有可以做的事。

在鲍海军眼里,有几十年农村教育经验的张平原,是想工作又想工作的人,他一到范家小学就打雷了。

今年12月5日,“广元市利州区微型学校快速发展联盟”(以下简称微型联盟)正式成立,14所学校的学生由100人以下的乡村小学组成,张平原担任理事。 微型联盟加强了小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新的农村教育生态。

他们建立了第一堂农村网络直播课,在网络课上分享给其他学校,处理了学校教师不齐全的问题。 另外,张平原对课程形式、课程文案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培养了孩子的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

鲍海军表示,“微型联盟”成立不久,利州区教育局每年向联盟发放每所学校5万元。 第二年,“微型联盟”成为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利州区教育局每年给每个学校20万元的补助金。

这些钱的一部分用于学校建设,一部分用于教师训练。

很快,范家小学的教室变暖了,操场变干净了,厕所也变亮了……这些努力使范家小学慢慢发生了变化。 老师的流动性下降了,学生的流失人数也减少了。

年5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去利州区考察,发现这种联盟现象非常独特。 渐渐地,这种形式在全国宣传。

博海军说,微型联盟成立不久,一个学生拥有平板电脑,两个学生使用一台电脑,三个学生共用一个音乐教室……农村学生的人均资源远远超过城市孩子。

范家小学成为农村学校逆袭的榜样。

保护孩子和班级文化

“按铃……”

早上6点50分,铃响后,音乐声响起,卧室的灯亮了。

村子还沉浸在山上的晨雾中,学生一下子爬起来……几分钟后,他们出现在草坪上,围着操场跑。 十几分钟后,他们走进教室,听到朗朗上书的声音。

范家小学共有51名学生,张平原认识所有孩子,知道他们家的大致情况。

这些孩子大多为了保护孩子,十几个学生的父母离婚,有点孩子性格内向敏感,自卑。 张平原,大约一年前,他看见一年级的李珍在哭,问隔壁的同学发生了什么事,对方告诉他:有个同学看着她的眼睛,李珍哭了。

李珍3岁时父母离婚,母亲被遗弃在江西省老家,父亲也在外面打工多年。 她从小由祖父母养大,但老人忙于农活,没有时间和心思照顾她——父亲很少送钱回家,家里先给祖父母喂猪,种菜销售,年收入约两三万元。

上幼儿园后,李珍的衣服经常沾满油污,她喜欢躲在角落里发呆。

去年春天在学校组织体检时发现李珍的视力有问题。 班主任杨丽去了几次李珍家,希望她家人带她去医院检查。 李珍奶奶不重视,说:“她的眼睛有什么问题。 回家看电视真好! ”。

上课时,李珍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经常歪着头眯着眼睛写字。

秋天到了,杨丽又去了几次李珍家,她认真地对老人说:孩子的视力是个大问题,如果不去医院检查治疗,一辈子都有可能影响她。

今年夏天,祖父李建国带孙女去市医院检查,发现李珍患有先天性弱视和远视。

李建国花了600元给她戴眼镜,李珍戴了一个月后,头晕不想戴。 “医生让她看手机,看电视……她本来手指头就不清楚,现在好多了。 已经没事了”

今年夏天,李珍的母亲回来了,带她去宝轮镇买了很多衣服、鞋子和卡片……但是她很快又离开了。 李珍想念妈妈,头上戴着妈妈买的卡片。

两个多月前,杨丽上语文课,说“爸爸妈妈”时,班里很多孩子包括李珍,突然哭了起来。 他们离开孩子,父母多年在外面打工,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心,家庭的温暖……。

十几年前,张平原在一个山区教书,发现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突然想起了《互相爱家人》这首歌。 那是“班家文化”的最初起源。

范家小学的教室温暖如家——六张原木桌子排列成心形,被浅绿色的墙围着,教室后面有沙发、小圆桌和书架。

年3月,“班家文化”正式开课。 负责该课的教师杨丽觉得“班家文化”有行动系统、语言系统和思考系统。 首先包括老师和孩子们玩游戏,给孩子们看图画书,给孩子们自己看图画书等。

李珍不敢上台,有时害怕得哇哇大哭。

直到有一次,杨秀丽鼓励她说了拇指姑娘的话。 杨秀丽称赞她说“这是很棒的故事”,李珍高兴地说“杨老师,明天再谈! ”。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李珍依然内向敏感,但她的身体已经变了。

十月中旬上课期间,李珍跪在草坪上,一个人喃喃自语。 记者问她:“怎么了? ”。 她退后,低声说:“她们不和我玩。” 几个孩子听到后,大声抗议说“我们没有和她玩”。

很快,李珍咧开嘴,飞也似的跑了。

“80分钟万岁”

9月17日,教师王波从陕西调到范家小学。

刚来的第一天,他看见班上只有六个学生,心里怦怦直跳,不知道怎么上课。 他至今为止的学校,全校300多名学生,一班50,60名,挤满了课程。

王波去旁听其他老师的课,很快发现,这里的教育方法也和原来不一样。

他比如说,教小数乘法的时候,他一直在黑板上说话,计算一公斤什么,然后计算几元,重视计算法则,计算结果,最后在黑板上总结。

这里的教育方法是从卧室带来一些苹果,拿一个苹果0.58元,让学生计算能卖多少钱。 他觉得这里更重视情景化,接近生活,邀请学生自主学习。

但是,王波更吃惊的是,自己作为数学老师,还得教五年级的“乡土课程”。

10月16日,星期三下午,范家小学全校上了“乡土课程”。 这是王波第一次上这门课,他没有准备好,有点慌慌张张,最后决定提醒学生注意红薯藤。

下午,铃响后,低年级的学生飞也似的跑出了校外。

王波最后一次去时,他带着几个高级生来到校外的菜地。 最初,他站在旁边看。 很快,他蹲下来,折了两根红薯藤,对学生说。 “你们看看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

学生接到红薯藤后,“叶子是心形的”“三角形的”“有涩味的”“有土的气味”……

实际上,从一开始,“乡土课”就很自由,老师带着学生看晨雾,听虫子的叫声,看晚霞,画夕阳……整个过程不是老师做出来教的,而是自然产生的。

注意红薯藤后,王波又带学生去教室,请他画红薯藤,记下了自己的注意事项。

对王波老师来说,这一切新鲜生动,但使他困惑不解。

在这期间,他组织了数学考试,只考了一个90多分。 其他70多分,另一个学生不合格。 在陕西省,学生平均可以考85分以上。

迄今为止,王波认为高考是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唯一方法。

范家小学的学生考试排名很少。 有些人担心脱离考试系统,这些孩子将来进入主流社会,改变命运的机会是否更少。 乐趣的代价太大了吗?

张平原对此进行了说明:范家小学考试与其他地方不同,学生最多可考三次,以高考一次为最后成绩。

范家小学大体上学生考100分,学校不鼓励。 学生考50分,学校不批评。 张平原80分万岁,过度教育看起来有很好的效果,实际上认为这会破坏孩子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他说:“别担心这些孩子进入主流社会会不利。 相反,他们善于与人交流合作,自己思考和评价。 ”。

利州区教育局确定了小学的排名,但实际上,学校的私人依然进行着考试排名。 张平原这几年听说范家小学入学考试基本上是利州区的第七八名,属于中等水平。

初中二年级的林澄,一年多前,他们13个同学从范家小学毕业,进入了所有对口宝轮中学。 其中,约一半同学的成绩在前,大部分同学的成绩在全年级300多名学生中属于中上游。 也有范家小学毕业的初三学生,可以进入年级前十。

学校和村庄

范家小学位于苟村,距宝轮町约20公里,位于半山腰。

流经这里的菖蒲河,历史上以生产9节菖蒲而闻名,东临女王的故乡,西接剑门雄关,南毗昭化古城,刚引起生态漂流项目,刚村是漂流的起点。

今年夏天举办了漂流节,范家小学附近到处都是风车,到处都是鲜红的帐篷。 但漂流节过后,一百四十几个村庄又恢复了寒冷,只剩下很少的老人、孩子。

1993年,观山村村民郭延珍带着三个儿子来刚村做生意,他们在市场上开了油坊、酒厂,然后做了服装生意。 在1993年撤离乡并镇之前,刚村是乡政府所在地,每隔几天聚集一次。

那时,周边的莲花村、松林村、范家村……聚集在这里。 离乡背井后,长期以来,每次市聚集,刚村的市场也总是挤满了人群。

郭延珍记得她1998年做服装生意时,每周必须放3000元以上的商品,生意很好。

20世纪90年代,范家小学有500多名学生,老师30多人。 何志贵记得撤退家乡出城后,学生第一波减少,另一方面计划生育人口减少。 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和父母去城里读书。

那个父母经常来学校了解孩子状况的现象也逐渐消失了。

2008年地震后,市场逐渐不景气,生意也变得困难,郭延珍很快就不卖衣服了。 四年前,她的儿子关闭了拉面工厂,在宝轮镇开了餐厅。 不久,长子、次子也相继离开了不雅品行村。 两个多月前,他们开了十几年油厂也关闭了。

郭延珍的孙女罗秉宜上小学时,家人讨论过她在哪里读书。

小儿子夫妇想在镇上开酒店,让女儿在宝轮镇学习,郭延珍觉得回老家更方便。 最后,夫妇不能照顾孩子,只好让老人把孙女带回刚村。

郭延珍谈论这件事,他们说当初这个选择没有错,范家小学现在越来越好,出名了。 村里的几个人是转学到宝轮町的孩子们,今年被父母送回了范家的小学。

利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鲍海军表示,微联盟的14所乡村学校有4、5所学生回流,其中有乡村小学,1年前只有12名学生,现在有47名学生回流39名孩子,回流率为300。

但张平原对此并不乐观。 他认为回流是暂时的,农村走向城市是必然的,谁阻止,谁挤得粉碎。

去年,范家小学进行了入学情况调查:领域共有5个村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146名学龄儿童,其中40人在范家小学学习,10人已经上中学,另外10人在外省学习,其他学生在宝轮镇或广元市学习 范家小学的学生不到全领域适龄儿童总数的30%。

迅速发展还是逐渐消失?

来范家小学之前,11岁的张梦帆对母亲说,她以后不想参加高考。

张亚文对她说:“不用参加高考,将来怎么选,以及选择的结果会怎么样,你必须自己承担结果。 ”。

事实上,张亚文希望女儿自由快乐地成长,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 张亚文对女儿说,不管是高中毕业后就业,还是出国留学,最终还是高考,家里都会全力支持你。

小学五年级的张梦帆身高一米五十几,系着马尾,平时沉默寡言,但工作认真,执着,看起来比同龄人成熟。

几年前,他们一家在上海的时候,张亚文也像所有的母亲一样,让女儿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 张亚文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突然觉得这些不重要,像自己追求的房子,车一样虚无缥缈。

张亚文找到了简单自然的生活习惯,她希望女儿也找到自己,终于把她送到了范围家的小学。

据情报记者报道,11个城市的孩子转学到范家小学学习,通常是因为家长不承认城市学校的教育理念。

黄其山至今在遂宁市上小学二年级,每天作业很多,他经常淘气成绩不好。 最初,熊妹妹玲不想送儿子去范家小学,觉得离家太远了,她又没空来这里照顾儿子。

她说,儿子一到范家小学,“妈妈,请回去。 我在这里看书”,高兴地说。

杨秀丽在黄其山刚来的时候,像野孩子一样,下课就看不到人影,经常在操场上摔倒,荡秋千,打沙包……成绩大幅度提高,作业每天都写好,拼音,认识等也有进步,现在是班里最

这些城市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范家小学,首先生活是比较大的挑战,其次担心乡村教师有认识上的限制。 "了解他们看到的东西、去的地方、世界,受到一定的限制. "

张平原承认,范家小学作为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维持好老师不容易,教育质量可能参差不齐。 但是,老师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了变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尽管如此,村家长对范家小学的看法还是很模糊。

刚村支书李安岳说,农村孩子除了进入高考没有别的出路,家长更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范家小学这种教育模式需要时间的检查。

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村父母仍然送孩子去镇上的学校。 另一方面,城市父母被越来越多的人吸引到农村小学。

张平原认为范家小学的未来只有两条路。 一是继续原来的教育模式,农村学生流失一个,最终范家小学消失。 另一个是在这场变革中,范家小学成为高质量的学校,吸引越来越多城市家长的眼球。

(为了保护回答者的隐私,有些人物用假名)。

猛料越来越多了! 欢迎扫描左边的二维码关注本信息的官方web消息( xinlang-xinwen )

标题:【要闻】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网红村小的教育试验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