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4字,读完约3分钟

完美的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因为一般研究人员不可能获得全面的微观数据,他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小样本调查。用这样的调查数据来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可靠的,但是用成百上千个家庭的样本来推断整个人口是无力的。当然,对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农业形势最可靠的总体判断是人口普查。中国在1996年、2006年和2016年进行了三次农业普查。每次普查都能获得大量科学、可靠、有价值的数据,了解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本家庭背景,充分了解“三农”的发展变化,为学术界的科学研究和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从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到2016年的十年间,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城乡关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接近60%,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0%以下。农业生产能力、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人口结构、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的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一些以农业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以农业为基础,对全国所有农业经营单位、农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了全面调查,覆盖“三农”,重点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考虑到过去10年来农村和农民的变化,内容更加全面,问题更加深刻,能够满足学术界对这类新数据的需求。

与前两次相比,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首次将规模农户与普通农户区分开来,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新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变化和近年来大规模农业经营的新情况。众所周知,近年来耕地流转发展迅速。那么,土地流转后中国农民的经营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其他主体经营土地的情况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判断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第三次农业普查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农业发展形势的需要,这使得普查数据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决策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普查设计了与社会发展有关的指标,重点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人类住区的变化。这些指标的设定意义重大。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有哪些薄弱环节?了解这些农民的经济状况,可以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与十九大提出的农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数据信息最有价值的方面不仅在于全面性,还在于准确性。在对普通农民、大规模业户和农业经营单位进行普查时,使用手持智能数据采集终端进行户籍登记,并实时传输普查数据,大大降低了错误率,提高了统计信息的现代化水平。利用遥感技术测量我国重点地区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整理出10多万幅卫星遥感数据,实地调查了11万个样地和2万个抽样普查区,在全村开展了2700次无人机飞行调查。充分掌握了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种植/种植/种植分布情况,并在全国各省市区取得了成果,这将全面更新以往的类似数据,使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判断更加准确。

随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出版,普查数据的编制将由相关出版社出版,这无疑对科研人员大有裨益,也必将促进农业经济及相关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

标题:农业普查与科学研究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0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