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78字,读完约6分钟

陕西省渭南市大理县徐庄镇一井村村民蒋双平(音译)利用金融机构安装的pos机在自己的杂货店里领取“一卡通”补贴。渭南已在全市所有乡镇安装了取款设备,人们可以在自家门口免费提取补贴资金和贷款资金。

中国农村金融取得了巨大进步

央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显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瓶颈和挑战依然存在,如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能力相对较弱,贷款发放制度不完善。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困惑和挑战,农村金融机构正在加快转型步伐,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

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金融支农和服务广度达到新水平,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新突破,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在涉农贷款方面,自2007年建立涉农贷款统计数据以来,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长361.7%,9年年均增长18.8%。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底的6.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28.2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2%至26.5%。

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顺利启动,农村信贷支付体系建设有助于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建立1.72亿农民信用档案,近9248万农民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2.7万亿元。在农村地区,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账户,补贴可以发放到每个家庭。

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中,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央银行等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保障手段,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覆盖面和满意度。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在线支付和移动支付的使用率迅速提高。农业取款服务点行政村覆盖率超过90%,银行网点密度等基本金融服务指标达到国际中上游水平。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面向“三农”的重要涉农金融机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服务“三农”,强化县域管理地位。截至2017年6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为3.08万亿元,增速为13.22%,比全行平均水平高1.02个百分点。

农村地区仍然是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城市相比,农村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银行政策与业务创新部总经理冯延成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表示,由于“三农”客户素质较低,农村金融业务高成本、高风险、低收入的状况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改善。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高,缺乏风险化解手段,资产回报率低,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涉农贷款的不良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银行在开展这项业务时并不是驱动力。”民生证券策略师刘洋认为。

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冯延成表示,农村信贷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涉农担保和保险覆盖面有限,农村金融风险缓释机制不完善,加大了涉农贷款风险。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培训需要加强,而“三农”客户金融知识的缺乏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更加困难。

不完善的贷款制度使得农民很难获得相应的贷款。川才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杨表示,农村贷款业务主要是联合担保和小额贷款,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接受保险业务。这种制度的适应性使得农民和银行很难贷款。根据调查数据,农村家庭的信贷需求高于城市,19.6%的农村家庭有信贷需求,而城市家庭的比例为17.2%。然而,农村地区的信贷可获得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达到27.6%,全国平均信贷可获得性为40.5%。

此外,农村金融支持政策措施有待加强。记者采访的三家农村大中型银行的多位负责人表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力度不够,对弥补农村金融机构的成本和风险作用有限。对于大型涉农金融机构,在业务准入、风险计量、绩效评估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的差别化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拥抱“互联网+”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

目前,中国农村已经迅速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迅速普及,为金融机构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创造了机遇。

拥抱“互联网+”和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各种金融机构“亮出了他们的剑”。据兴业银行(601166)相关负责人介绍,兴业银行一方面通过自主开发的综合理财服务网络平台“钱大掌柜”和手机客户端,为合作金融机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打破了实体网点的限制,让用户随时随地享受统一标准的优质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顺应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推出了面向合作金融机构的“钱电子支付”和“汇款代收代付”等创新产品,丰富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手段,其中与喀什农村商业银行合作开展了“钱电子支付”,为西部最偏远地区提供移动支付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积极转型升级,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手段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冯延成直言不讳地表示,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冲击,金融机构应着力推进实现五大转变:一是观念转变。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扩大客户,农村客户的商业价值将更加突出。要扭转农村金融服务“高成本、高风险、低收入、不可持续”的旧思维,重视农村金融客户,重新评估农村金融市场的价值,创新做好“三农”金融服务。第二,客户转型。顾客应该“关注大的,不要放过小的。”他们不仅要为大企业、大客户和涉农领域的大项目服务,还要为广大农民、小微企业、建档办卡的穷人提供金融服务。第三,渠道转型。要充分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将传统的实体网点线下业务转移到互联网上,将互联网的智能和多元化基因“移植”到实体网点上,为农村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真正开辟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第四,服务模式的转变。我们要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以客户的金融消费习惯为重点,不断创新和优化抵押担保、额度、期限等贷款要素,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实时性、便捷性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第五,内部管理转型。为适应互联网扁平化、开放化和高效化的特点,银行应实施流程再造和政策调整,建立与互联网金融运行机制相适应的业务流程、信贷政策和风险管控等新的管理体系。

标题:农村仍是中国金融体系薄弱环节 发放贷款制度不完善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