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40字,读完约12分钟

37岁的张敏在自己那年从中等专科学校毕业后,拿着“统一分配员工并提交证书”去淄博市青少年宫上班。 但是,她16年后被告知,自己不是事业编制的“干部”,而是被选为“服务社”的7级技术人员,与“服务社”签订了10年的“劳动合同”。 这个所谓的“服务社”,工商局找不到任何消息。 感觉被骗了16年的张敏,向当地政府返还了“事业编制”的“干部”身份,呼吁认定10年的劳动合同是伪造的。

年多来,她得到了五份正式答复。 政府的回答说,有“到达报告书”不等于有“事业编制”。 劳动合同是“缺乏权威机构认证”,不能被认为是伪造的。 然后,劳动合同被官方反复说明,张敏承认了“事实劳动关系”。 但是,根据当地多年的主管毕业生分配员工领导的情况,“报告书说明100%有事业编制”,是“干部”的身份。 这是“铁证”。 律师说,公司是没有在工商局注册、没有营业执照、不存在的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应该视为“无效合同”。 现在张敏还在奔走,寻找自己“丢失”的身份。

失去“干部”的身份

7月中旬,北青报记者在淄博会见张敏时,她计划按照信访的《规则》去济南向省政府提出讨论申请。 很明显淄博官方的回答没能说服她。

感觉自己事业编制的“干部”身份有问题,在年末的事件中,以前她认为自己没有因为“编制冻结”而转正。 一位同事对张敏说:“你还毕业被分配了吗? ”。 张敏答:“是啊。 ’那天晚上张敏失眠了。 她发现很多人在网上发布消息,毕业分配过程中鱼目混杂,有人偷梁柱,有人阻止编织,还有人篡改身份。 半夜三点,她叫醒丈夫,说出了自己的身份。

1996年底,19岁的张敏毕业于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 学习装饰设计的她拿着山东省教委、淄博市人事局和组织部门四个红色公章盖的“毕业生统一分配职工证明书”,去淄博市青少年宫上班。 奇怪的是,后来她的文件上只有到达证明书的复印件,没有原件。

那一年,有关部门的文件特别提到,1996年的“增干指标依然首先用于军队转业干部和接受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 那一年是“高中毕业生招聘分配新旧体制合并前的关键一年”,国家依然计划部署机关、事业部门增加干部55万人。

找资料,收集文件,商量,张敏确信自己应该是事业编制的“干部”。 年3月25日,她向淄博相关部门投诉,要求归还她事业编制的“干部”身份。

张敏参加过三次专业会议,收到过五份正式的官方答复。

官方回答对《到达报告书》的真实性没有异议,为没有妥善保管原件道歉,但张敏拒绝了重新开始事业,创造“干部”身份的要求。 理由是,派遣与编制无关,拿着“到达报告书”向职场报告,与有“事业编制”不同,不能说是“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 《到达报告书》的公章只是有关部门履行正常手续,其次是有关部门的“制作实名制台帐没有申请人的消息”。

对此,当地曾经分担毕业生就业的领导认为回答的说法不成立。 据这个人说,报告书显示“100%”有“事业编制”,是“干部”的身份。 这是“铁证”。 他说,到1999年为止,《到达报告书》是干部,一定有编制。 接收单位自然增加一个编制。 “到达报告书”是命令,接收机构以无编制为理由不拒绝接收。

据说山东省制定“实名登记制”是2007年以后的事件。 张敏说,1998年她的学徒期结束后,没有以“正派”为干部,但之后的实名制台帐里当然没有她的消息。 后来的事件说明了以前的事件,这不能让她哭着笑。

北新闻记者观察到“到达报告书”不等于“事业编制”的说法,官方回答没有给出相关依据。 张敏提供的无名回答让人不擅长。 前说“大中专毕业生派遣手续与事业编制身份无关”,后承认张敏于1998年1月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办理正式手续,处理了“系干部身份”。 张敏是没有事业编制的“干部”吗?

根据张敏的《到达报告书》,她先被派往“淄博市化轻工业总企业”,然后被派往“淄博市青少年宫”。

谁“伪造”了十年的合同?

官方回答张敏得知“青少年宫科学技术咨询服务社(以下简称“服务社”)与她签订了10年的劳动合同。 时间是从1996年12月31日到2006年12月30日。 官方答复说,该合同于2001年重新签署。

张敏记得1998年2月12日学徒期满后,公司让她填写了《高中、中等学校毕业生学徒期审查鉴定表》。 在“事业所”一栏中,让“市青少年宫咨询服务社”填写。 当时她还很无聊,人说:“按我让你填写的那样填写。 大家都是这么填写的”。 她觉得自己应该正式,但后来没有人提到她会正式。

张敏完全不记得和“服务社”签订了10年的劳动合同。 2001年,她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不能签订这个合同。 张敏当时提出这个劳动合同是伪造的,要求笔迹鉴定。

官方回答没有对笔迹鉴定的要求设置可否,该合同说“只是委托本人或其他同事及其家人签字,很难断定”。 “在缺乏权威机构认证的情况下”“只有张敏说不能认为是伪造合同”。

在青少年宫工作的一位老员工想起了2006年之前的青少年宫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说法,没有和青少年宫签订任何劳动合同。

担任青少年宫业佑艺学校校长王宁和青少年宫办公室主任的司晓轩都是编辑,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对签订劳动合同的事件没有什么印象。 在司晓轩的印象中,当时的领导无法与员工签订任何劳动合同。 2001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青少年宫主任的朱晓红说,她在任期间“人员冻结了”,不记得是否发生过签订劳动合同的事件。

有“服务公司”吗?

根据政府的回答,“服务社”是1992年经当地政府部门批准成立的、“独立计算、自负盈亏”的全民制公司。 是否存在“服务公司”,回答中至少有三种前后不同的说法:根据一种说法,“服务公司”出于某种理由是“注销”; 二、“服务社”“后来改名为“淄博市青少年宫科学技术文化中心””三、““服务社”没有注册工商部门,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可能的”(这出现在张敏提供的无名回答中)。

北新闻记者在《淄博青少年宫志》上看到,当时相关部门批准设立的不是“服务社”,而是“服务部”。 回答中的说法和一个字有差别。 根据某青少年宫提供给相关部门的文件,“服务公司”“营业执照丢失,没有年度检查,被注销了”。

张敏询问过淄博市工商局,工商局的公司新闻登记中没有“服务社”、“服务部”的消息。 北新闻记者和张敏一起向工商部门咨询“淄博市青少年宫科学技术咨询服务社”的消息,说员工不能咨询,该公司如果有“变更”或“注销”,应该都可以调查。 根据工商部门提供的“淄博市青少年宫科学技术文化中心”的注册情况,“原公司名”一栏为空白,也就是说该公司从未“变更”过公司名。

很明显,“服务公司”没有申请过“营业执照”,是“有名无实”的公司。 奇怪的是,“服务社”居然为名义员工支付了“公司养老保险”? 根据规定,支付养老保险的公司需要“公司法人营业执照”。 对相关人员也说不清楚。

一位律师认为,“有名无辜”的公司与工人签订的劳动合同应该被视为无效合同。 北报记者在官方回答中列举了很多证据来说明“服务社”的存在,但发现没有工商部门的证据。

可以停止“事业编制”吗?

年6月30日是张敏劳动合同的终止日期。 公司敦促张敏签署新合同。 张敏很烦恼。 她不想再签订新合同,不想再次“解释”。 她又承认了自己的“工人”身份。 不签订新合同意味着失去工作,失去微薄的收入和深爱的事业。

根据官方回答,张敏在18年的工作中,首先与“服务社”签订了10年的劳动合同,然后与青少年宫科技文化中心签订了3次劳动合同。 这证明张敏已经和用人单位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 到年3月为止,张敏没有提出过异议。

张敏记得1997年1月7日,她在青少年宫上班的第一天,被分到业余艺校当美术老师。 见到王宁校长时,王宁对她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 张敏老实地回答“不知道”。 王宁大笑着说:“我是你的领导。”

张敏说,业余艺校工作到2001年。 之后,在青少年宫的书画院、美术书法部工作到去年。 年现在在青少年宫科学技术文化中心工作,一直是美术老师。 她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成为青少年宫的签约工人的。

1997年1月7日第一天上班,张敏被要求缴纳5000元的“建宫基金”。 未满二十岁的中专生服从了。 妈妈总是为她保存《收据》的原件。

1997年底,张敏学徒期即将届满。 有一天领导在会议上说,当时有三个编制,符合条件的人很多,怎么办? 一是向少年宫支付9万元,二是无偿借给少年宫20万元。 张敏当时认为自己是来自国家统一的学生,这与她无关。 另外,父母是农民,拿不出这么多钱。 之后,她没有按计划“转正”,所以无论如何都要问领导,领导说“冻结编制”。

在1998年1月10日的《等级审查批准表》中,张敏被评为“7级技术人员”,成为公司员工。 张敏说,当时没有填写过这个“等级审查认可表”,完全不知道自己被技术工人分级了。 《等级审查表》中她的学历是“大专”。 张敏说,当年2月12日填写审查鉴定表时,她通知公司取得“大专”学位,填写了“大专”学历。 到目前为止,公司不知道她是“大专”学历,所以发现“定级审查表”是后来别人补充的。

王宁和司晓轩都向北青报记者证明,张敏当初被分配到青少年宫业佑艺学校当美术老师,但没有人知道相关情况。 王宁说他完全不知道张敏会成为工人。

张敏还发现,在她被“七级技工”定级那天,公司两名合同工的名字从公司员工支付养老保险的名单中扣除了。 合同工人的名字后来出现在青少年宫“编辑中”的人员名单上。

张敏认为她的“事业编制”被停止了。 她成了“合同工人”,其他人成了“编辑”。 官方回答在这些合同中继续说明张敏承认了自己的“工人”身份,她受伤了。

“内部方法”纠正未果

1996年张敏中专毕业三个月后,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山东轻工学院装饰设计大专学位。 2000年张敏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了一年油画专业。 6年后的2007年,张敏通过通信获得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本科毕业证书。 张敏又在山东理工大学获得了美术学硕士学位。 同年她获得了“中教一级”的职称。

2007年以后的张敏成为淄博市青少年宫的获奖“大户”。 这一年就任青少年宫美术书法部副部长,为青少年宫创造收益也出了汗。

王宁对张敏的评价相当高。 司晓轩说张敏的学生很多。 领导多次表扬过张敏的“创收”业绩。 张敏也毫不掩饰她一直默默地努力着让领导感动,给了她恢复“干部”身份的机会。 张敏认为自己没能“转正”,但努力不够。

张敏说她有了“转正”的机会。 2008年考上研究生后,她向领导报告这个“喜报”时,领导希望她毕业后留在青少年宫。 那时,可以用“内部”的方法,让她成为事业创造者。 条件是每周六,日张敏完成教育任务,每年完成指定的“创收”指标。

很遗憾,事情不如意。 张敏研究生毕业后,青少年宫有编制指标,但张敏必须和其他人一样参加公募,通过笔试无法进入面试阶段。 张敏在笔试前三个月得知了这个消息,笔试复印的范围多是她从未接触过的。 结果,她离面试得分线只有4分之差,与面试无缘。

7月21日上午,北青报记者在淄博青少年宫会见了汉其东主任。 后者应对了张敏投诉事业干部的身份创建。 但是汉其东说,他只需要和北青报记者交流信息表达,如果上级批准,他就可以正式接受采访,提供相应的资料。

韩其东的上级对北青报记者说,由于张敏的事件,还在信访中,暂时应对采访很不方便。

张敏根据那封信的访问资料,去年11月给青少年宫原人事科长曲宝兰打了电话,知道她分配了转正。 曲子回答她说是按照领导的指示做的。 21日,记者给曲宝兰打电话,其家人说曲子外出了,立秋后回来,其他方法没有联系曲子。

文并摄/本报记者王进

(原标题:我的“干部”身份去哪儿了? )

标题:【要闻】统招统分毕业生从业16年后发现自己成合同工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5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