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3字,读完约4分钟

全面实施街长制,促进后街小巷环境改善;治理城市天际线,构架空线;“开墙打洞”改造...今年以来,北京在城市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用“好”这个词创造了好街区和好胡同,城市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在后街小巷有一条“街长”

清理完废弃院子里的落叶后,街道上潜在的安全隐患被消除了,成年树华岗松了一口气,被老居民拦住谈论他父母的缺点。“街道又长又好”和“又四处游荡”。路过的邻居看到他时,亲切地向他打招呼。

程淑华,54岁,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商业街办公室职员。今年4月17日,他正式成为杨梅珠谢杰的街道领导。“街上有422户人家,1103人;实际生活着704人,其中243人为外国人。”在老北京胡同长大、从事城市管理工作、一直从事商业街外部环境管理的程书华深知胡同治理的艰难。他对记者说,“实行街长制后,问题解决得更快了。”

随着《首都核心区后街小巷环境改善三年(2017-2019)行动计划》的出台,北京计划在三年内完成2435条核心区后街小巷的环境改善,并提出无私建设。“十无”目标,如不开墙不停车,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道德,合作建设和宣传氛围,

如今,北京核心区的每一条街道都有一名街道领导,行使着“十不创造”中的检查、监督和处置权。此外,还任命了233名市容监督员,并招聘了“胡同管理员”,实现了对后街小巷的全面覆盖,初步形成了“共管、共管、共建、共享”的局面。

大治桥胡同有10多处历史遗迹,经过拆迁改造,部分临街旧楼恢复了清末民国风格,实现了准物业管理。前门西河岩胡同的角落里建有民俗图书馆和文化博物馆;集体租房整改后,改为养老中心;由度假胜地空建造的“民间艺术广场”已成为残疾人公益手工艺品的区域性展览中心...北京用精致的胡同和街区来浓缩“六朝古都”的形象。

全面提升整体环境

今年年初以来,北京市扎实推进“以改促升”专项行动,使改改工作与便利商业网点建设达到了同样的要求、部署和推进。根据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截至10月底,北京已经改善了226个市场和55个物流中心;蔬菜零售等七大类1181个基本便利商业网点建成升级,年度任务提前超额完成。

针对城市“顽症”如占用道路、无证经营、“拆墙打洞”等,北京市重点推进1011个占用道路重点点核销工作,发动“阵地战”,维护良好的市容环境秩序。今年1-10月,全市共整治“开洞墙”27853处,完成年度计划的173%;改造无照户43,881户,完成年度计划的262.9%。

与此同时,北京对城市的管理精确到每一根电线和牌匾。

长期以来,由于粗放的管理,个体企业的牌匾被打乱了秩序,破坏了建筑与蓝天交汇的“天际线”。9月底,新修订的《北京市牌匾标识管理规范》出台,明确禁止在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沿线所有建筑物的屋顶张贴牌匾标识和各种广告。11月7日,《建筑天际线集中清理专项行动工作计划》正式发布。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将在年底前拆除1万多个不合格的广告牌。不仅禁止在屋顶上张贴牌匾和广告,还要求“一楼一标”。明年1月,市政验收将逐一进行。

除了“地平线”,还有“框架空线”。空线电线杆上的各种架子被称为“城市蜘蛛网”,将空的天空分割成碎片,电缆的悬挂也带来各种安全隐患。今年年初,北京制定了框架空线落地三年行动计划,城市核心区力争在明年年底前实现框架空线的全面落地。

年末,北京旧住宅区改造和重点区域改造的报道频频:西城荆灵社区率先完成改造任务;海淀清河羊毛北小区完成外墙保温粘贴,供热管道更换;紫禁城周围的八条主要街道已经完工;从东43号到东8号,在改造、绿化和升级的同时,10个新的袖珍公园被拆除和非法建造,600多平方米的胡同被绿化...

一个更加美丽和宜居的北京正在向我们走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学聪)

标题:北京:精细化“管”出精品街区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3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