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0字,读完约5分钟

个人信息被泄露,恶意计费,虚假交易...众所周知的网上欺诈风险尚未被清除,跨境消费额度“透支”,社会电子商务“信任危机”,无理由退货七天“落地难”...新的网上购物风险已经进入公众的视野。

双十一前夕,国家发改委发布报告,对电子商务领域的信用风险进行预警。

客服电话、小企业销售商品,新的风险开始出现

今年9月,江苏江阴市民董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自称是淘宝的客服,称她之前购买的衣服存在质量问题,并承诺双倍赔偿。董女士扫描了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输入了银行卡号码等关键信息。超过15,900元立即落入骗子的口袋。

根据国家发改委《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双十一预警报告》,网购“连锁陷阱”已经成为消费者面临的新风险之一。犯罪分子通过购买个人信息,冒充电子商务、物流、银行客服等人员实施“连环”欺诈,这使得消费者难以防范。根据上海反电信网络欺诈中心的数据,今年7-8月,上海网络电信欺诈举报案件中有两起以上成为网上购物电话,占比最高。

不仅是电话诈骗,而且随着网购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一些新的网购风险已经开始出现:

跨境消费额度透支。当消费者跨境购物时,他发现自己名下的许多交易记录不是自己购买的,也没有收到相关商品,他的身份信息可能被欺诈性地用于扩大配额和获取税收优惠。

社会电子商务的信任危机。交友购物和微商购物已成为网上购物的主要渠道之一,其显著特点是熟人消费。这份报告提醒人们,一些投机者通过微型企业和各级个人向消费者出售“三不”产品,这可能被异化为传销活动。

购买“伪造困境”。一些“海涛”声称在销售假冒商品时支持真正的柜台检查。如果顾客检查后发现是假的,他/她必须出示柜台出具的假证明才能获得退货补偿。但是,专卖店或专柜一般不出具相关证明。

七天之后没有理由退货。今年3月,《网上无理由退货七天暂行办法》正式实施。然而,一些电子商务公司没有告知具体的产品不适合在实际销售中退货;一些电子商务公司限制消费者退货的方式,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

“老把戏”还在,而“专业”是无法忍受的

网购的“新风险”需要警惕,一些“老把戏”仍然困扰着消费者。

商品促销错觉。一些商家“先提价后打折”,而另一些商家则在长期“特价”的老款上标注“热卖”...各种暗示“潮湿”的折扣促销,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很容易导致电子商务的信任危机。

用户体验“代表写作”。一些商家专门雇人冒充用户来写消费者体验,这不仅误导消费者,而且涉嫌消费者欺诈。

线上和线下双重标准。个体商户的网上产品质量低于同行业。

售后服务很难提供。当一些家用电器在保修期内出现质量问题,需要退货和换货时,商家要求消费者在线下指定的售后服务网点出具报告,而一些城市没有售后服务网点,消费者很难进行自检和取证。

据专家分析,双十一政府部门对各种可能的信用风险进行预警,可以促进社会各界采取防范措施,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体系。

电子商务公司有责任为网上购物建立一个安全的大坝

10月31日,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信用中国”网站发布了第一批“电子商务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共涉及500家企业。据了解,这些企业主要是从不可信执行者名单和工商撤销企业名单中挑选出来的,其业务范围集中在电子商务领域。

公布不诚实的“黑名单”是防止和打击网上购物欺诈的措施之一。今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全链电子商务信用体系。

国家发改委财政司副司长陈洪万表示,将充分利用“双11”推进电子商务领域的诚信建设,包括对电子商务领域严重失信行为的专项治理;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双十一期间主要电子商务平台相关承诺的履行情况进行数据跟踪、测试和分析,并向公众发布;委托信用服务机构在产品质量、销售服务、价格、物流等环节进行信用监控,完善电子商务领域的信用记录。

要规范网上购物市场秩序,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电子商务法草案第二次提请审议。

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的监管,必须突破地域限制和传统管理方式,探索税收监管、质量监管、防伪监管和电子商务平台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构建共同治理格局。

电子商务企业有责任为网上购物筑起一道安全大坝。去年10月,包括阿里巴巴(Alibaba)和JD.com在内的8家互联网公司成立了一个“反投机”联盟,分享信用信息,共同打击单笔销售投机。到目前为止,五个批次的“投机信”黑名单已经在“中国信贷”网站上公布,最近有七家互联网公司加入了联盟。

标题:拷问网购安全:“老骗术”犹在 新风险又来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