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74字,读完约3分钟

——平北抗日战争根据地遗址考察

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沙塘沟村,四面环山,森林茂密。92岁的灰胡子张经常爬附近的山去看烈士塑像。70多年前身材高大的八路军首长似乎又出现了。

八路军的首领,名叫白一华,当时是晋察冀第十步兵团的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他率领部队活跃在平北抗日根据地。他因勇敢和善战而深受人民爱戴,被称为“小白龙”。1941年2月,30岁的白怡华在北京密云的一次战斗中死去。

如今,在沙塘沟村建立的“平北红一村”纪念馆里,白怡华和其他英雄在这里战斗的照片被影印在展板上。八路军使用的武器、弹药和日常用品似乎都在向人们讲述激情和英雄的红色历史。

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摇篮

平北是北京以北、张家口以东、承德以西的三角地带,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1938年,为了支援冀东的抗日暴动,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司令员宋·和政委邓华率领,经平北的昌平、延庆进军冀东,点燃了抗日篝火,在大庄克乡后旗村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后旗村”,即沙塘沟、金二沟、皮坡石和慈木川,位于十三陵的后山。它们隐藏在杜军山下数十里的深谷中,像北斗七星一样分布,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1938年,平北基地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在沙塘沟村;1940年,平北第一个联合县政府——常艳联合县政府在石村成立。1941年,常艳联合县第一次议会在金格尔沟召开。

“这是八路军第一次在平北站稳脚跟的地方,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摇篮。”原平北抗日烈士陵园管理处处长高德强认为,“后七村为我党开辟平北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团结人民积累了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平北处于满洲、蒙古、新疆和华北的交界处,那里政治势力众多,人民生活困难。据说当时只有五种货币。

张还记得日军和伪军经常去村庄扫荡、烧杀抢掠。“在1940年10月的一次扫荡中,他们烧毁了村子里的300多所房子,只留下6个半房间。”老人回忆说:“没有房子住,村民只能在山上和山谷里盖窝棚,土地不能种,只能种野菜吃。”

八路军到达后,向村民宣传抗日战争,抗击日本侵略者,抗击伪满洲国,建立党组织,挫败日本伪军的一系列阴谋,打了许多胜仗。当时士兵们的真实写照是“树叶充饥,草窝是炕,冰雪解渴,树底是房。”

69岁的胡永旺是“平北红一村”纪念馆的馆长,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惊心动魄的“沙塘沟大捷”。

1940年5月29日,3000多名伪满部队和日军三面包围了沙塘沟,包围了白一华领导的部队。这场激烈的战斗从早上持续到晚上。最后,八路军以较少的胜利杀死了数百名敌人,然后跳出包围圈,迅速而安全地向东移动。“小白龙”的称号在白一华流传开来。

标题:军都山下的烽火印记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