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393字,读完约16分钟

[文明的焦虑]

良渚花世界

沿着这条玉路,路很长很长,良渚人努力向北走,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扩张。

虽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死人的事情经常发生,但良渚人仍然坚持不懈,长途跋涉。

他们去了西北,他们尽可能地去了哪里?或者是齐家文化发现了良渚玉,是这里的良渚人对玉的追求,还是这里的良渚玉文化的影响?这种差异对我们来说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追求中,良渚文化的成为了容闳,容闳在不同的文化群落和文化板块中展示了自己的存在。这种跨越地理和血缘关系的文化的普遍存在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曾经有一个良渚世界。从东南到西北,这不仅仅是一个传说。考古学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遗迹,一次又一次地揭示了中国民族起源的历史运动趋势。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不仅良渚文化得到了普及,玉也成为了中国的象征。因此,当对东西方文化的起源有不同意见时,我们可以识别一个地点,观察它的文化,并询问它的起源。或者来自中国,文化的试金石是玉,如果有玉,那么文化就是中国的。因为在西方新石器文化中没有玉,在遗址中也没有玉,所以问它们从哪里来是另一回事。

当时,良渚文化的影响有点像西方的古希腊。国家解体后,留下了一个希腊化的世界,良渚人也是如此。当他们的祖国消失后,他们有了一个良渚文化的世界,这是一个玉文化的世界,就像欧洲人自称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人的后裔一样。那时,中国人也是玉的后代。

玉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中国人的身份象征和人格范式。国家制度不仅采用玉器生产和发展制度文明的规范,而且个人的人格与玉器相一致,形成精神文明的标准。

提到希腊化的世界,我们也可以把玉时代的中国称为良渚世界,就像后来欧洲人声称我们都是希腊人,中国人声称是中国人的后裔一样。也许有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史前中国玉器的后裔。当时,在中国人的后裔说之前,玉就成了中国人的身份。

良渚人的迁徙是全方位的。除了向东去海边,在西南和西北没有发现任何遗迹。然而,良渚人的成功并不是全方位的。西南良渚文化分别进入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和巴蜀,融入当地文化,并随着当地文化被边缘化。它真正发展起来,开启了中国历史运动的大趋势,形成了一个文化主流的良渚世界。在与其他文化的强烈联盟和冲突中,这个分支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的共同体。良渚文化的世界首当其冲,即黄河下游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我们以前多次提到过这两种文化之间的遗传关系。在这里,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并给出一个简短的解释。季孙在《从历史中觉醒》中谈到了中国古代文物。一开始,他谈到天津博物馆收藏的一个玉杯,是从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在《鸟、神与少昊》一章中,季孙指出这块玉由三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想飞翔的鸟,中间部分是第一部分,下半部分是基座,或者说玉雕是第一个让人赞叹的。季孙还指出,类似的玉器有两种,一种是山东日照出土的龙山玉桂,另一种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龙山玉桂。比较这三件作品可以看出雕刻的图案有多相似。

首先,这三个神的顶部都是中等的形状,外面有两个屋檐,耳垂的两边,眼睛像漩涡一样,这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中。还有一只更引人注目的鸟站在上帝的面前,这是一只相当神秘的命运之鸟。它的风格源于良渚文化中的鱼栗鸟。不同的是,龙山玉鸟是一种雄伟的鸟,而良渚玉鸟是简单和可爱的,这可能反映了两个不同时期的需求。龙山玉鸟在扩张时期是令人敬畏的。这两只形状相似但兴趣不同的鸟,反映了国家起源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国家从亲近人民到专制的两个方面的本质。

龙山文化源于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因素很多,可能是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体现在良渚文化的遗址上。在季孙的书中,他提到了美国芙蓉艺术博物馆的良渚玉镯,玉镯的一面刻有大汶口风格的符号,另一面刻有上帝的形象和一个座位。两种文化符号统一在一块玉石上,清楚地表明两种文化有融合为一体的趋势,这为良渚文化进入龙山文化准备了前提。

除了主神之外,还有一个安放主神的基座。季孙还比较了两种文化的雕刻图案。他发现大汶口的主神像出现在南京北阴阳营出土的良渚陶器碎片上,在天津博物馆龙山玉器的基座上。他还发现基座的上部刻有两只反方向飞行的反动鸟。这是否意味着相反的方向?这种图案经常出现在良渚文化的玉梳背面。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龙山玉桂神面的雕刻图案两侧还刻有两个人物,也来自良渚文化。神面两侧的人像见于16号反山墓出土的良渚玉冠饰和7号瑶山墓出土的良渚玉三宝。种种迹象表明,良渚文化促进并参与了一个伟大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良渚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迷人的良渚世界。

如果我们想追溯中国历史的统一性,我们应该在史前的良渚世界中寻找。季孙说孔子周游世界时不需要带翻译,秦始皇的书只是一个行政命令。他之所以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是因为古代中华民族在遥远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共同体。这个社区可能从良渚世界开始。

走向美国

良渚文化世界的下一个里程碑是陶寺。让我们来看看道教文化中的良渚因素。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在古代被称为平阳。有杜尧平阳和杜愚平阳。

因此,陶寺文化是尧、舜、禹的文化,其遗址自临汾沿汾河下游自北向南分布。这条线穿过襄汾、曲沃、侯马和稷山,一直延伸到黄河。

在陶寺文化的早期,或与唐高宗姚涛有关,中期形成了杜毅国,后期沿汾河向南,经汾云盆地,过中条山,过黄河,进入豫西平原,开启了二里头文化。

汾云盆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和运城市之间,西接吕梁山,东南接中条山,北接太岳山。来自吕梁山的汾河流经盆地,在与惠水交汇的三角地带形成了汾云盆地的核心区。

盆地是文明婴儿成长的摇篮,河流应该用来哺育新生的文明。朱克真的《天人合一》说,文明开始是脆弱的,像婴儿一样,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熟。在此期间,如果有野蛮人入侵,一丝曙光将会熄灭。幸运地成长起来的文明有一定程度的接近,要么生活在半沙漠地区,要么是一个四圣国家。孕育于汾云盆地的陶寺文化就是这样一个被吕梁山和中条山环绕的地方。

严文明的《良渚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文还说,松泽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的东部和北部,仅到达东南面的嘉兴,而杭州极为罕见,良渚遗址群所在的良渚瓶窑基本上不存在。

也就是说,良渚文化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的。严文明认为这就像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显然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权力中心。这个中心,当然,是松泽文化基地营地,它位于大泽湖平原,住在湖边,面朝大海。它来到天目山,在夹在南北之间的两个小盆地中发现了这个国家起源的地理机会。良渚文明诞生于这个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面积约34平方公里,东条溪从中穿过的小盆地。

良渚文明是播种在浙西山区和浙东平原交界处的一种松泽文化。文明的种子在这一地区生根、发芽、开花并成长为良渚文化。它克服了松泽文化的缺点,如有水依靠,没有山跟随,有路无险通过。它在一个便于防御和交通的环境中独立生长。简而言之,它因国家的起源而诞生。

陶寺文化的处境与良渚文化相似,也是龙山文化由东向西走向故国的关键一步。张广智在《中国互动圈与文明的形成》一文中指出,龙山文化由黄河下游向黄河中游发展,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在原有仰韶文化的庙沟式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文化类型。山西南部的临汾盆地类型,即陶寺文化类型,是较为成功的类型之一。

张广智说,目前在临汾盆地的斜坡上发现了70多个遗址,只有陶寺遗址得到了详细报道。遗址分布在大约3平方公里的地方,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被挖掘出来。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座大型坟墓。据说墓地里有成千上万座坟墓,已经挖掘了一千多座。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墓都是头朝东南的单坑墓。

在坟墓里,头看起来像告诉我们人们从哪里来,他们想回到哪里去!在那个方向上,有一种方法可以回归灵魂,那里有一个家园,那就是灵魂回归的地方。当一种文化孕育出一种新的文明时,它不应该诞生在本土,因为本土的一切都已经定型,很难放置新的理想,更不用说本土有限的资源,这无法容纳反传统的理想生根发芽。因此,文明的迁移与文化的转型并存。在文明的痛苦中,首先想到的是为新生的文明在一个舒适的地方找到一个盆,这样有利于新理想的诞生和新文明的成长。陶寺遗址就是这样一个合适的地方。

走出与血缘相关的故土,走向一个地理上的国家,是龙山文化创始人所珍视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造就了中国传统中最古老的一代英雄和贵族。相比之下,就像近代历史上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一样,他们从黄河下游来到黄河中游,从海岱地区来到临汾盆地,带着自己的新教信仰和对新世界(600628)的梦想,不仅将良渚世界的玉制民族风格贯彻到底,也为审美民族观念注入了青铜的血液和勇气。他们既有良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丝玉气质,又有龙山文化所追求的强烈的青铜气魄,将他们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以美国为国的国家,即孔子所描绘的尧舜之国。

那个国家已经成为未来所有国家的榜样,尧和舜已经成为未来所有人的榜样。孔子称尧舜为人类的祖先。孟子说,所有的人都可以认为尧舜是人性的最高代表。每个人都必须尊敬尧舜,把尧舜当作全人类的榜样。那天晚上,孙中山先生有一个叫徐继畲的人,他接着说,他从美国的缔造者华盛顿那里看到了尧舜的灭亡,从美国这个自由民主的国家那里看到了中国第一位国王所追求的天下为公、人类大同的理想。

尧舜的国家是什么?显然,这不是秦汉以来的朝代面貌,也不是秦汉以前的三代。虽然后世的君主都以此为例,但他们之间仍有根本的区别,即后世的君主是世袭的,尧、舜退位了。遗传和退位是政治运作的不同目标和方向,君主制被用来退位。无论你怎样高举尧舜的旗帜,都是在向错误的方向前进。与秦汉三代相比,退位制度。或者,为什么西方的世袭君主制能导致民主?那是因为君主通过君主立宪制被锁在制度的笼子里;为什么中国的世袭君主制不会导致民主?这是因为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没有一条宪政之路,而中国自三代以来就形成了一条革命之路。更有甚者,充满革命理想的中国人宁愿历经千辛万苦去改变政权,也不愿让任何一个家族拥有永生的姓氏。这在西方是一个法律问题,但在中国是一个人格问题。

告别革命!告别阶级斗争革命,但也有中国传统的圣人革命。当天地变换成四季时,你能进行这样的革命吗?即使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反传统运动,也没有失去成千上万的春风柳树,而6亿只神舟做到了最好?不是在与天空同行并回应人们的革命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一个国家和一种文化沸腾的血腥。只有在这个时候,中国人民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才会突然产生出来,去攻击君主专制的罗网,不仅唱着唐舞革命的赞歌,而且还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中国、尧舜之国、美国之国。

农牧业合唱团

去美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且有可能一代一代延续数百年。

为了共同的目标,美国是一个国家。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从苏、提到的六大文化区域汇聚到一个中心,走上了中国诞生的道路。他们来自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走在两条民族起源的地理机遇线上。从东南到西北,是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路线,也是引领中国历史运动大趋势的路线。从东北到西南,是红山文化的路线,也是游牧文化进入中原的路线。陶寺文化和世茂文化是这两条线相交形成的两个点,分布在农牧业文明的边界上。

这条农牧业分界线分为两条:南面的龙门碣石和北面的银山长城。陶寺文化分布在南线,有利于分界线上的农耕,而世茂文化分布在北线,有利于分界线上的游牧。

南线西起吕梁南端的龙门山,向东北延伸,穿过霍山,到达昌黎,到达渤海湾。这条路线是《史记》中太史公提出来的,叫做司马迁路线。游牧民族就是通过这条线进入或占领中原的。

最重要的是,北线位于贺兰山以东的河套地区,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在这里,黄河沿贺兰山向北流动,被阴山阻挡,向东转,经吕梁山向南。一条被三山环抱的大河,由鄂尔多斯(600295,顾臻)高原和陕北高原共同保护,形成一个之字形弯曲,这就是黄河的河套。何炳勋《清代河套图考》的序言说:河名已定,主形胜。这条河从西向东,在灵州的西部边界流入衡城,然后转向北方。它从北到东,从东到南,弯到府谷的皇甫川,回到2000多英里的大陆,环绕河套以南的土地,因此得名河套。

河套平原分为西部和东部,西部指宁夏的银川平原,东部指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土默川被称为明朝,南北朝时期称它为赤壁川,即阴山下的赤壁川,那里的天空看起来像一座宫殿,笼子覆盖着田野,天空荒凉而荒凉,风吹草动时可以看到牛羊。秦汉时期,中国在前、后平原与匈奴竞争,这里是龙虎生活的地方,也是龙虎战斗的战场。

站在农牧业文明的分界线上看中国历史,我们不仅可以用农耕文明的眼光,也可以用游牧文明的眼光。这样,中国传统中实际上有两个中原,农耕文明的中原,在长江和黄河的中间;游牧文明的中原,靠近阴山和草原,形成黄河之交的河套平原。同样,中国传统中有两个南北朝,站在游牧文明的立场上。南北朝以长城为界,汉朝为南朝,胡人为北朝;从农耕文明的角度来看,南北朝是被长江分割的。这样看黄河,河南同时有两个省。河套地区是游牧文明的河南,黄河中游地区是农耕文明的河南。

作者曾去贺兰山下观黄河北麓,直入阴山,山川归廖,但他沉默不语,于是写诗说:

黄河是一首歌,

不要说一千个字。

江山自有令人窒息的地方,

路过河套玩得开心。

河套被称为塞外江南,这当然是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看。地理因素无非是山、河和风景。尽管地貌发生了变化,但山川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我们有理由相信史前河套比现在更像塞外的江南。那时,河套地区一定是一片广阔的碧水、青山和草原绿洲。与现在不同的是,它变成了黄土高原或处于荒漠化的边缘。

人文因素是历史和习俗,而不是习俗。让我们看看历史。历史上,最早的河套人是匈奴人,而匈奴人横行的河套绝不是长城以外的江南。这不是因为山川不同,也不是因为文化不同。

幸运的是,我们发现了比匈奴早2000多年的世茂文化,让我们看到了塞外江南的真实面貌,也就是说,在世茂文化中,就像在陶寺文化中一样,我们看到了一个史前文明风格的良渚世界。

良渚世界的一个象征,首先是一个城市,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而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它有多大?百万平方米,良渚古城遗址约300万平方米,桃木古城遗址约200万平方米,而石磨古城遗址最大,约400万平方米。它是一种皇城式的城市,由高层建筑建造而成,内有内城和宫城。这样的城市早就出现在长江以南的良渚文化中,并被龙山文化发扬光大到了农牧分界线的南北线上。

不同的是,良渚文化偏向神权和信仰。在农业和畜牧业的界限上,信仰逐渐淡化。在市中心,用石头皇城平台代替了土金字塔。这种文化差异也反映在玉雕系列中,玉雕系列是良渚文化世界的另一个象征。众所周知,在良渚玉文化中,墙、丛、岳的组合最能体现良渚人的民族观念和神权思想,而陶寺文化也有这样的玉组合,但它只保留了与民族观念相关的制度化形态,并没有遵循反映其神权思想的神徽纹饰。在世茂文化中,这种组合被解构了,因为两边有等距的凹版线,是从于聪改造而来的。原来的于聪被改成了玉铲,这显然是对所谓的于聪神权政治的颠覆。似乎良渚人的宗教信仰对农牧业的界限没有影响。

当我们看良渚世界时,我们不仅要看这个国家的文明城市,还要看这个国家的制度化象征,还要看代表农耕文明的沉重的犁。犁在良渚文化中很常见。它出现在农业和畜牧业的交界处,可以说是农耕文明的胜利。陶寺文化和世茂文化都属于中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都是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辅的文化。

为什么中国的祖先追求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理想,甚至跑到农业和畜牧业的边界?因为只有在农业和畜牧业的边界上,我们才能实现两种生产方式和两种文化形式的大融合,只有在这样的大融合中,我们才能为美国和一个国家建立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前提。有了这样的基础和前提,美国才能开放。

(作者最近写了《回到古典世界》,中信出版社)

《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刘刚

自由思想家,独立学者

签署

标题:中国本是“合众国”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