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3字,读完约5分钟

[摘要]“中泰铁路不仅促进了互联互通,也促进了‘一带一路’的建设,这也是泛亚铁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钢铁研究院运输与经济研究所前运输经济研究室主任李群人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来自广州的时代周刊记者陈泽秀谢关彝

2017年12月20日,集团党组成员、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新在出席峰会时,建议加强泛亚铁路建设的前期规划。加快泛亚铁路建设是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为了建设泛亚铁路,各国需要合作和共同努力。

作为泛亚铁路的一部分,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第一阶段于12月21日正式启动。“中泰铁路不仅促进了互联互通,还促进了‘一带一路’的建设,这也是泛亚铁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钢铁研究院运输与经济研究所前运输经济研究室主任李群人告诉《时代周刊》记者。

到目前为止,泛亚铁路的路线是如何规划的?目前进展如何?

连接亚洲和欧洲

泛亚铁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铁路网的总称。早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601099)就制定了修建一条全长约14000公里的铁路线的计划,这条铁路线穿过新加坡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延伸至欧洲和非洲。

根据计划,泛亚铁路有四条通道,即北通道(连接欧洲和太平洋)、南通道(连接欧洲和东南亚)、南北通道(连接北欧和波斯湾)和东盟通道(连接中国和东盟成员国)。

当时,航运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这个计划有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的吸引力。一旦这个蓝图实现,从理论上讲,你可以从韩国坐上火车,一直坐到土耳其;你可以从新加坡坐火车到哈萨克斯坦,直到你进入俄罗斯。然而,受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直到冷战结束和东西方关系正常化,该计划才取得进展。

近年来,媒体报道的泛亚铁路实际上是指泛亚铁路的东盟通道。这可能与泛亚铁路的明确名称有关。

1995年12月,在第五届东盟首脑会议上,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提议修建一条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和柬埔寨到中国昆明的“泛亚铁路”。迄今为止,泛亚铁路的定义已经明确提出。

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泛亚铁路东盟通道的建设一直处于示范和准备阶段,基本没有实质性进展。

1998年,泛亚铁路东盟通道的建设分为三个建设方案:东、中、西。其中,东线经越南和柬埔寨至泰国曼谷,西线经缅甸仰光至曼谷,中线经老挝万象至曼谷。这三条路线都需要经过泰国,在曼谷会合,然后向南到吉隆坡,最后到达新加坡。1999年9月,东盟举行会议,讨论“泛亚铁路”公路网,并签署谅解备忘录,以加强东盟国家之间的运输联系。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规划,2006年11月,来自18个亚洲国家的代表在韩国釜山正式签署了《亚洲铁路网政府间协定》,泛亚铁路被提上了各国的议事日程。根据协议,泛亚铁路的四条通道将连接28个国家和地区,将欧洲和亚洲连成一体。

从“纸上谈兵”到“用真枪做事”

2010年后,随着中国高铁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的提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建设铁路,使得泛亚铁路倡议从“纸上谈兵”走向“用真枪做事”。

自2013年以来,李克强总理一度成为高铁外交的发言人。2015年10月,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签署协议,亚湾(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正式登陆。这是中国高铁走向海外的第一个代表性项目,它将完全采用中国的技术和标准。虽然亚湾高速铁路不是泛亚铁路-东盟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高速铁路技术的走出去。

同年12月,连接中国昆明和老挝万象的中老铁路(老挝段)开工仪式举行,为中线工程建设带来信心。截至2017年10月底,中老铁路已开工207条,包括50条隧道、23座大中型桥梁和96座涵洞,计划于2021年12月底竣工通车。

从地图上看,中国和泰国并不接壤,但由于中国参与铁路建设,泰国的路线通常被称为“中泰铁路”。这次开工的中泰铁路是泰国第一条采用中国技术的现代化标准轨距(1435毫米)铁路,设计最高时速为250公里。

泰国基本上采用1000毫米轨距的米轨铁路,最早只能达到每小时60公里。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告诉《时代周刊》记者,计程表很容易建造,但跑不快。由于轨距窄,跑得快时很容易摇摆。

事实上,泛亚铁路所经过的国家的不同轨距也造成了困难。从中泰铁路发展的曲折来看,地区政治因素和金融问题也是泛亚铁路建设的难题。

就中国而言,在泛亚铁路的东盟走廊中,东线方案的国内路段(昆明、玉溪、蒙自至河口)已于2014年底通车。中线方案中的中运磨铁路(玉溪、普洱、景洪至磨憨段)已于2016年4月开工,预计2022年通车。西线大理至瑞丽铁路(大理至瑞丽)也在建设中,预计2022年完工。如果泛亚铁路的海外段进展顺利,那么中国将有一条直接通往印度洋河口的高速通道。

标题:泛亚铁路东盟通道 从“纸上谈兵”到“真枪实干”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