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1字,读完约4分钟

生产观察

夏金标

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民用无人机产业产值将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到2025年,产值将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工业应用无人机企业,形成2至5家拥有核心技术和世界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民用无人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已广泛应用于气象监测、国土资源执法、环境保护、遥感航空摄影、抗震救灾、快递等领域。随着无人机产业链的成熟和硬件成本的不断下降,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数据显示,民用无人机的市场规模已从2012年的约4.5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约9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71%。目前,中国有300多家民用无人机企业。民用无人机已经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够引领全球发展水平的高科技产品之一,是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无人机企业仍专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对无人机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此外,国家尚未形成权威的民用无人机技术质量标准,行业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完善、检测认证体系不完善、安全监管手段滞后、工业应用无人机核心技术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指导意见》提出要落实八项任务: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加快培育优势企业,拓展服务应用领域,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加强频率规范的使用,推进管控平台建设,推进产品检测认证等。,从而弥补民用无人机产业发展的不足。

应该说,国家政策导向在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用无人机领域,虽然中国与世界上一些较早开发该技术的国家走了一条相似的道路,即从军用无人机向民用领域转移和扩散技术,但中国的国防和民用技术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崛起提供了一条捷径。

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加快军用技术向民用转化,推进军用试飞和验证设施向民用无人机开放,推动合格民用无人机企业参与军事科研、生产和维修服务。

鉴于民用无人机标准的滞后,《指导意见》指出,将制定和修订200多项民用无人机标准,以满足产品开发生产、工业应用、安全监管等行业的发展需求,构建民用无人机标准体系。建设一批民用无人机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建立安全检查认证和试验验证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大量民用无人机的出现,民用无人机的黑航(未注册飞行)给监管带来了一些困难。在这方面,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进行规范。例如,今年5月,民航总局发布了《空无人机实名制登记管理条例》,要求从2017年6月1日起,民用无人机所有者必须登记其真实姓名,并加强对民用无人机的管理。12月14日,民航总局起草了《民用航空空飞行标准管理条例》草案,对无人机飞行作业的经营者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该《指导意见》还提出,到2020年,国家级安全管控平台将基本建成,企业级监管平台将基本实现全覆盖,所有民用无人机产品将配备一机一码,自动识别率达到100%,满足接入管控平台的功能要求。此外,协调民用无人机的频率需求,研究制定民用无人机无线电管理的相关规定。对于需要纳入适航管理的民用无人机,将根据适航条例进行适航审查。不需要纳入适航管理的民用无人机将通过安装飞行限制软件(包括动态电子围栏)和避障系统,并在线激活相关的实名绑定来确保安全运行要求。

总体而言,《指导意见》明确了民用无人机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将推动R&D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制造和应用,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

标题:民用无人机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期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