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45字,读完约7分钟

最近,随着北方进入冬季供暖季节,天然气供应短缺。供暖季节开始时,天然气上游企业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限制天然气的使用,导致大规模的“气荒”,一些地区或城市不得不决定启动天然气供应和保护应急计划。与此同时,天然气价格飙升,液化天然气价格继续上涨。天然气供应严重短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方,主要在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

为什么“天然气短缺”再次爆发?

“天然气短缺”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产业链发展不协调、公平开放的基础设施不足、储备能力严重不足。

首先,造成这种“天然气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供需失衡。2017年是空气污染预防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工业用户成为主要的增长力量。与此同时,政府在中国北方推广冬季清洁供暖,民用燃气的需求也在强劲增长。天然气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燃气、发电、化肥、工矿企业等领域。据媒体报道,城市燃气同比增长13%,发电量增长28%,化肥和化工行业增长25%,工矿企业增长21%。与此同时,天然气供应商推动直接供应给大用户,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库存能力下降。从天然气供应来看,前两年供应相对稳定,但今年天然气来源出现问题,特别是中亚天然气管道进口减少。从天然气消费量来看,今年的消费量预计将超过2300亿立方米,增长330多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增量和增长率是前五年年均增量的两倍以上,消费量呈爆炸式增长,天然气总缺口超过113亿立方米。

其次,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发展不协调。根据上下游关系,天然气产业链主要由天然气生产商、管网运营商、分销商(城市燃气公司)和终端用户组成。天然气供需矛盾属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是“气荒”的直接诱因。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时间短,缺乏清晰的规划和上下游协调,下游市场提前开发或过度开发,将从根本上促进“气荒”的出现。为了减少煤炭消耗和控制空气污染,有必要替代天然气。大力推广“煤制气”没有错。然而,环境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提倡清洁供热,严格限制燃煤供热,一些地方政府不允许燃煤供热,天然气供应跟不上,这是“气荒”的直接原因。

第三,中国基础设施的公平和开放程度仍然不够。上游气源储量不足,供应增长滞后,管网基础设施和供应来源跟不上需求增长。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我国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和储气库建设一直滞后,管道无法互联,全国管网尚未形成,难以在关键时刻发挥调峰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在完善现代能源体系的过程中,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向第三方(tpa)开放,成为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这个长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气荒”使得这个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最后,中国的天然气储备能力仍然严重不足。一般来说,天然气储量主要包括地下储量、液化天然气储量和天然气田等。地下储气库具有初始容积大、经济、不受气候影响、安全可靠的特点,并能合理调节用气量的不平衡,是当今乃至未来世界最重要的储气方式。目前,我国地下储气库的有效工作气量较低,仅占天然气总消耗量的3%左右,而在一些天然气利用大国,这一比例一般超过12%,如美国16.8%,俄罗斯15.8%,德国27%,法国近30%。截至2016年底,中国地下储气库实际工作量为76亿立方米,仅占当年2058亿立方米消耗量的3.7%。中国不仅储气能力低,而且储气设施建设滞后。冬季峰谷差较大,调峰能力严重不足。

我们如何远离“天然气短缺”

如何解决困扰中国多年的“气荒”问题?在短期内,我们必须以民生为基础,牺牲工业用气用户的利益,确保民用气的供应。同时,必须严格控制新的天然气供热管网,加强市场监管。企业应当依法诚信经营,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得依靠垄断获取利益。供气企业应加强协调,加快管道互联,通过资源交换、运输等多种手段调节供需矛盾。

中长期来看,要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准入机制改革,推进多元化天然气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天然气储备体系。具体来说:

一是加大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虽然我国的地质条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近海地区非常复杂,很难勘探开发天然气资源,但只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前景还是可观的。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可燃冰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适当鼓励煤制气发展,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

第二,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准入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天然气产业发展是解决环境约束、改善空气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按照“控制中间、开放两端”的总体改革思路,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改革,重点推进管道和液化天然气终端的自主运营,加强政府监管,推动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开放,推进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逐步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管网。

第三,推进多元化天然气市场体系建设。要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分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仅要考虑促进市场机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建立市场规则和监管机制。我们不仅要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还要大力推动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积极支持企业在增加国内天然气产量的同时进口海外天然气资源,加快跨境天然气管道、沿海液化天然气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进口能力。

第四,深化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借鉴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天然气行业一般经历三个主要阶段:初始增长、快速增长和稳定增长,相应的价格机制通常从成本加成转变为联动油价,最终实现市场化竞争。中国天然气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天然气价格机制正处于与其他能源价格联动的阶段。未来将逐步进入稳定增长时期,市场化定价将成为必然。我们要围绕改革目标,趋利避害,采取先居民后居民、先增量后存量的措施,稳步推进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于工业燃气,应尽快推进市场化价格改革。民用燃气涉及千家万户,需要逐步改革,逐步建立价格联动机制。

第五,建立完善的天然气储备体系。目前,我国天然气储量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储气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维护成本高。在天然气价格控制的情况下,很难调动企业建设的积极性,导致储备建设滞后;二是储气设施建设仅由天然气生产商承担,建设主体相对简单,远远落后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天然气储存设施的建设实体包括管道公司、当地天然气分配公司和专业天然气储存服务公司。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上下游企业应承担储备责任,城市燃气需要建设储备设施。国家应积极加快天然气储备体系建设,政府应建立战略储备,企业应建立责任储备,尽快建立完善的天然气储备体系。(中信经纬应用)

[专家简介]董秀成,著名能源经济学家,国际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石油经济与能源管理、技术创新与管理。

标题:专家:供暖需求增加加剧“气荒” 该如何对症下药?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0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