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69字,读完约6分钟

2015年全年和2017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这6.9%都出生在新经济正常背景下,经济运行在合理范围内。然而,这两个数据都是在“十二五”末和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化的那一年形成的,发展条件和运行情况各不相同。前者是在经济持续低迷的过程中,在悲观的市场预期下形成的,更反映了经济的周期性衰退和速度调控的不断丧失;后者是在经济稳定和复苏过程中市场信心增强的条件下形成的,这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复苏的反弹、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上。总的来说,增长率是一样的,但它与距离相似。相应的经济结构和质量效益不同,增长内涵也不完全相同。目前,6.9%的含金量较高。

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结构不同

实体经济向中高端加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各不相同。前者为6.9%。产能过剩导致工业库存大量积压,工业生产萎缩。增加值仅增长6.0%,创下近20年来的新低。服务业增长8.3%,明显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工业和服务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3%和50.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0%和53.7%。后者为6.9%。尽管产能加速下降促使企业补充库存,但生产趋于活跃,工业增速加快,现代物流、金融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扩张,快乐产业和医疗、养老等新兴服务业竞相发电,降低了工业经济的比重和贡献。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服务经济引领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三大需求的贡献是不同的

扩大有效需求的效果是积极的,需求结构不断改善和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前者为6.9%,外部需求疲软导致出口疲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有负贡献,消费起“稳定器”作用,稳定投资增长的关键作用突出,总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1.6%。在后6.9%,外部需求和国内需求是联系在一起的,世界经济形势普遍好转,出口的持续下降已经扭转;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至数字,但不足之处推动了基础设施投资,转型升级拉动了制造业投资,有效投资呈现稳步扩张趋势;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规模稳步扩大,个性化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消费主体引擎更加突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4%。在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大需求趋于平衡,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

区域经济差距是不同的

区域经济分化中优化与恶化并存,东、中、西、东北地区发展协调性不同。前者为6.9%,经济普遍下滑,区域差异加剧,资源密集型和重化工业密集型省份经济大幅下滑。东北地区的投资下降了两位数以上,与中部地区最高的增长率相差26.9个百分点;各省之间的gdp增长率差异高达8个百分点。在后6.9%中,经济分化有所改善,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缩小,困难地区经济恶化得到遏制,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开始上升,投资下降幅度大幅缩小。四大板块的经济联系和互动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新旧运动能力是不同的

在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新旧动能的规模、比例和释放能量在经济上发生变化。前者为6.9%,大众创业和创新处于起步阶段。新技术、新产业、新形式、新模式仍然分散,新动能规模小、比重低,难以弥补传统动能下降的差距。在后6.9%中,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了剩余产业的清理,加快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众创业和创新持续升温,新增市场主体方兴未艾,“四新”经济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300024、诊断股)、电子商务、在线医疗和共享自行车等“互联网+”新动能加快了集聚和扩散,规模比重显著增加。新旧动能不断加速转化,各展所长,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不同的

市场预期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扩张的信心、意愿和盈利能力大相径庭。前者为6.9%,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持续下降,利润负增长。产量越多,损失越大,导致企业扩张动力和能力不足。后6.9%,行业走出结构性通缩阴影,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等领先指标继续改善,市场需求回升。大型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高到6%以上,这是多年来罕见的,利润增长率达到20%以上。企业普遍感到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他们对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增强了,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已成为主流认识。

政策支持条件不同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改变,中国政策的基调没有改变,但方向已经微调。前者为6.9%,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中国也连续数次降息和下调RRR利率,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加码,遏制经济持续低迷。在后者的6.9%中,世界五大经济体的央行都发布了货币政策收紧信号。美联储已经连续四次加息,欧洲和日本的零利率和负利率时代也将结束。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优化了支出结构,而且更加注重减税和减费,从而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根据形势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被调整为稳定和中性,广义货币供应量(M2)9.4%的增长率创下历史新低。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宏观力量和微观活力没有减弱,市场主体追求更高的质量和效率增长。

综上所述,这两个6.9%在经济冷热程度上并无不同,而是宏观动态、微观活力、市场预期和供求不一致。虽然后者表明经济周期在变化,结构在优化,质量和效率在提高,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困难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果前6.9%的形成过程在政策的反周期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可以抑制经济的下行趋势,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然后,在后6.9%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顺势而为,进一步化解结构性矛盾,巩固经济“稳定”格局,巩固“先进”基础,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部分经济指标对应附表中的两项6.9%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所形势分析组杜洪群联金瑞亭)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洋

标题:两个不一样的6.9%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9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