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2字,读完约4分钟

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发表了一份名为“德、法、意呼吁欧盟设立外国收购审查机制”的报告,称德、法、意最近呼吁欧盟委员会设立外国收购审查机制,有关权力类似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防止不受欢迎的外国收购。在这方面,该报告解释说:“这一要求旨在抑制中国企业对欧洲一些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的投资。"

这不是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第一次提出上述要求,但这一次值得特别关注,因为欧盟的立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欧盟的态度非常微妙

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一再强调自身利益相比,这次值得深思的是欧盟的态度。

《国际商报》记者发现,今年2月,当欧元区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呼吁欧盟授予它们对中国高科技收购的否决权,并要求实施更严格的监管以防止所有高科技企业落入中国手中时,欧盟没有公开做出任何回应。这一次,面对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一再呼吁,英国《金融时报》的措辞是:“目前,布鲁塞尔方面回避了这一呼吁。”事实上,负责欧盟贸易政策的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杰基·卡泰因(jyrki kataine)在公开场合表达了他对此事的看法。

卡泰宁表示,尽管欧盟委员会希望确保其成员国不会“意外地受到激进收购的影响”,但它也希望保持对外国投资的开放。“很难想象欧盟委员会会对公司所有者或企业家说,你不被允许出售你的公司,因为你太棒了。”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希望支持自由贸易和吸引投资,但也担心会造成针锋相对的局面,即一些国家可能会阻止国有欧洲企业进行收购。

卡泰宁的言论从非官方的角度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呼吁的理解。商务部研究院欧洲司副司长姚玲也认为,卡泰宁的声明表明,保持外资并购市场开放的一贯立场已经松动,令人担忧。

果然,在理解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诉求后,卡泰宁提到,欧盟最好继续寻求全面的投资互惠。“如果欧盟企业在收购企业方面拥有与其他国家企业相同的权利,那你就不用担心了。”然而,当相关交易引发国家安全担忧时,一些成员国有权“踩刹车”。

姚玲解释说,卡泰宁的回应非常聪明,暗示了三个意图:第一,继续重申欧盟的立场,即中国和其他相关国家希望开放市场;二是通知有意进入欧洲市场的外资企业进行收购交易。即使没有欧盟的授权,成员国也可以停止收购交易;第三是回应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呼吁,提醒他们在处理外国收购时的权利。

小心办案

成员国单独停止收购是否可行且符合欧盟法律?对此,姚玲解释说,欧盟成员国确实有权利仅仅因为合理的理由而停止外国收购。

她进一步指出,在欧洲联盟建立之初,贸易领域更加强调一体化,而投资政策是基于具体项目成员国自己决定的原则。欧盟之所以一直公开强调开放欧盟市场的贸易和投资,是因为它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做出了承诺,并将此视为自己对外经济形象的旗帜。因此,无论欧盟收购市场近年来有多受欢迎,欧盟都不愿意打破其多年来建立的开放形象。然而,对于欧盟成员国来说,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维护自己的形象,还要考虑到中国的就业率和选民的投票率,因此外资收购成了攻击的目标。“一大批龙头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收购外资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即使是欧洲的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也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受到威胁。”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朔说。

在此背景下,姚玲认为,卡泰宁口中提到的成员国很有可能会“踩刹车”收购外资,并建议有意在欧洲采购的中国企业必须小心遭遇欧盟的“办案”。

王朔还指出,中国企业必须警惕在欧洲的投资和收购。然而,总的来说,针对一些欧洲国家日益提高的警惕性,中国企业能做的并不多,中国和欧洲的高层官员需要做的更多。比如,中欧高层可以就此问题进行磋商,比如,加快中欧投资协议谈判,使中欧投资有章可循,大力探索中欧第三方合作,为双方资本寻求新的出口。

(编辑:中国商业新闻网

标题:中企赴欧要当心遭遇“个案处理”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8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