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31字,读完约8分钟

闲暇时,周采芹还没有忘记“贡献”。 因为她总是在找机会取笑哪个日本孩子。 杜月笙的两个儿子是她和弟弟周菊骄傲的玩伴。 当时杜月笙跟随国民党政府撤离重庆。 他的两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住在“十八层楼”,也就是现在的锦江酒店。 那条街上住着很多日本占领军的高级官员。 他们几个孩子在楼上一看到日本孩子在楼下走,就从上面扔石头,马上跑了出去。 虽然这是一个类似孩子们恶作剧的游戏,但他们小小的心里,也同样有着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愿望。

周采芹虽然出生在不平静的时代,但她始终受到父母的好好保护,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过着贵族般奢侈的生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小姐。 这样多彩的童年给她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乐趣,但在之后的独立生活中,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小麻烦,应该是另一个奇妙的经历吧。

远渡重洋,几许沉浮,创造了独特的天地

四五十年代,周信芳和乔琳相继把孩子们送到国外。 周采芹也计划离开上海去香港留学。 她收拾好东西后,来到周信芳的书房,和他告别。 他们父女的离别,没有泪水,没有拥抱,大部分时间都很沉默。 最后,周信芳平静地对周采芹说:“应该永远记住你是中国人。” 周采芹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从来没有忘记过。 但这句话实际上是父亲在这个世界上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 她没有见过父亲,内心的遗憾和悲伤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周采芹又在母亲的安排和自己的努力下,去英国伦敦皇家戏剧学院学习表演,开始了身体的留洋生活,开始了母亲留给她的梦想。

离开香港之前,给周采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难以释怀的忧郁。 那时,周采芹和乔琳住在酒店里。 她醒来后,乔琳坐在梳妆镜前,低头看着手里的一样东西。 那是钻戒,是周采芹14岁时乔琳从自己的首饰堆里发现的,送给女儿的。 周采芹注意到那枚戒指代表着乔琳过去生活的一切乐趣,她女儿带着戒指远离她,她从香港回到那时生活淳朴的上海,她看着戒指,其实默默地告别了过去奢华的生活,孩子们成群的大家庭 乔琳之所以这样多次送孩子们离开身边,送出国门,只不过是想让他们过得更好。 她可能对过去奢侈的生活不留恋,但她跟着丈夫,听从了丈夫多次相信的事。

周采芹到英国时,带着50套衣服和母亲送给她的钻石戒指。 她第一次出现在学校时,穿着深棕色品牌的大衣,戴着那枚钻戒,她的同学惊讶地以为她是来自遥远国家的“东方公主”。 但实际上,她每天都换衣服,只不过是为了节省干洗费。

周采芹来英国之前,一直过着大小姐的生活,平日里一切都有佣人照顾。 在这里,她必须学习独立。 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她不知道怎么洗衣服,直接把从洗衣机里拿出来的湿衣服叠好放进柜子里,结果哪件衣服没能逃过发霉的命运。 她最初的热水器经历是“惊险”,热水瓶没有放水,再稍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引发火灾。 但是,聪明的她,学习这些东西并不难。 后来,她也逐渐习惯自立,学会了照顾自己。

因为从小接受了良好的英语教育,所以即使远离祖国,周采芹也不怎么感受文化冲击,但偶尔会有种族歧视的烦恼。 但是她决心要和英国人同化。 因为她要在这里开拓自己的世界。 那时的她,年轻貌美自信,自己的才能一定会得到肯定,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凭着这份自信,她很快就取得了艺术上的第一次突破。

1959年11月,周采芹在伦敦威尔士王子剧场上演戏剧《苏丝黄的世界》,大炮响起引起巨大轰动,此后这部剧创造了三年红三年的神话。 这部剧根据畅销书改编,最初在美国百老汇上演,讲述了英国青年和心地善良的中国妓女之间的恋爱故事。

周采芹说,《苏丝黄的世界》并不是什么深奥的戏,它的成功震惊了许多人,但确实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苏丝黄”很快成了善良东方妓女的代名词。 去香港的游客要去海湾仔看看苏丝黄的真实身份,但据作者所说,故事纯属虚构。 这部戏还在时尚界备受瞩目……

对周采芹来说,这部戏的影响确实巨大,使她一举成名,帮助她在那个外国人,特别是亚洲人难以立足的英国戏剧界占有一席之地。 从此,周采芹迎来了她事业上的春天,使梦想成为现实。

1961年,乔琳来英国探望周采芹。 她们很少享受独自度过几个月的乐趣。 当时的乔琳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依然美丽高贵,她的典雅举止和流利的英语,迷倒了所有见过她的人。 那个时候和周采芹不太认识的大明星卡莉? 格兰特亲自打电话邀请乔琳参加主演的新电影《触摸貂皮》的上映仪式,这让周采芹大吃一惊,为母亲感到自豪。 只是,那时的周采芹绝对没有想到这将是她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聚会。

妈妈离开后,周采芹有一段时间没找到工作。 当时,她用演《苏丝黄》时攒的钱在伦敦南区买了一所大房子,但开始意识到养大房子需要很大的消费,表演不仅仅是梦想,而是生活的工具。 最后,为了生活,周采芹决定去高级餐厅唱歌剧,取得了好成绩。

6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周采芹失去了父母的消息,她依然过着自己的生活,但总是为父母担心。 1966年,媒体误报了周信芳的死,身处美国的周采芹伤心得不得了。 平时强烈乐观的她听到噩耗就昏过去了。 在那之后的8年里,她担心父母的命运,但在他乡没有得到任何消息,那种无助真的让她很痛苦。

回伦敦后,工作成了周采芹的精神支柱。 她参加了两部电影的拍摄。 一部是007系列电影《你只能活两次》,另一部是电影大师安东尼奥的《春光乍泄》,但是在这两部戏里周采芹出场的时间很少,观众可能有点观察不到,所以错过了她。

感兴趣的是,在最新的007电影《皇家赌场》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周采芹的身影。 出场时间不一样,但很棒。 但是,周采芹在采访中坦言,他不喜欢这个花瓶的角色,也不喜欢这样的商业片。 同意演出只是为了赚钱。 坦率地说,也反映了她直率的个性。

60年代末,周采芹开始有意识地扮演非东方人的角色,想要磨练演技,突破自己。 她在康格里夫的新剧《以爱还爱》中担任女主角,客满。 她还参加了惊险剧《两个卡罗尔》的巡演。 这样,周采芹拼命工作,虽然得不到父母的信息,但要想生活下去,她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一切。

周采芹迎来事业高峰的时候,她的人生很低落。 由于理财不当,她一夜之间从耀眼的舞台明星变成了身无分文的流浪者。 那一年,她40岁了。 这似乎表明她的演艺事业通常充满戏剧性。

落魄之时,周采芹来到美国,在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找回自己的梦想,一切从头再来,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她很失望,很迷茫,但她活下去的决心和重生的勇气终于没能停止。

后来,周采芹记录下了那段痛苦的日日心路历程,她说:“沮丧与恶魔共舞,向前走了五步,又往后退了四步,但你还是应该为那前进的一步而高兴……第三步,你身体 什么都害怕。 第四,一切都是黑暗的。 第五步,现在对你最好的事情是让自己消沉,不内疚,不放松。 因为这是拐点……因为你会虚无缥缈……”周采芹渐渐说服了自己,消沉了。

周采芹开始找工作,但一切都不好,除了表演以外,她能做的只有接待员,但即使是接待员的工作,也不好找。 她为了应聘去了旧衣服店买了旧外套和塑料靴子。 在雨雪交加的天气里,她坐了平时最讨厌的地铁,去找工作。 那个痛苦的时间是别人想象不到的。 但是,她忍住了,同时再次开始从事她最喜欢的表演事业。

周采芹开始闯荡好莱坞的时候已经60岁了,但她依然以精湛的演技和绝美的身段,在那里开辟了新的天地。 在《喜福会》、《艺妓回忆录》等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周采芹优雅的样子,看到了她扎实的演技,看到了她对表演艺术永恒的追求。 2001年,她被授予美国艾美奖终身成就奖。

标题:“周采芹:远渡重洋闯荡好莱坞”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8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