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221字,读完约16分钟

主题:海子逝世30周年|海子亲弟弟执笔,讲述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名诗人海子去世30周年,海子弟弟查曙明缅怀哥哥,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们跟着海子的弟弟,一起进入海子的生活吧——

想起我哥哥海子

海子是我哥哥,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4日出生于怀宁县查湾村高桥屋。 村子位于安庆市北郊的田地里,海子的童年和少年在这里度过。 我们老家前面不到十几米,是个池塘,池塘旁边有几棵相思树树和桃树。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相思树花飘扬。 5月,池塘中间红白相间的荷花盛开,真漂亮。 有时,海子请村子里的大人摘煮好的荷花,插在装满水的竹筒里,放在床前的矮桌子上。 安静的夜晚,我们躺在床上,竖起耳朵,听到荷花开的柔和的声音,在荷花的清香中进入了梦境。 我比哥哥小三岁,小时候哥哥经常带我去池塘钓鱼。 秋天他只给我和屁股挖红薯。 1974年老房子全部拆迁,我们村迁到北几百米的小山上,一直持续到现在。 老房子成了一片良田。 这时哥哥已经10岁了,寄宿在离家5里远的高河中学。 三个弟弟训练三岁的弟弟查舜君也是在这一年出生的。 我七岁了。 我需要照顾父母的弟弟。

我们父亲调查了正全,于1933年农历7月23日出生在怀宁调查湾。 名字的“正”应该是“振”,代表世代,处理身份证的时候弄错了“正”。 我们家以农业为生。 祖父身体弱多病,祖母是个缠足的农村女性,家里穷,没有经济能力不能让父亲上正规学校。 但父亲有非常强的记忆力和发现潜力,他13岁当学徒,通过乡村老裁缝的口传,学习缝制,15岁拿尺子,画粉,剪刀,走在街上为村民缝衣服。 20多岁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金牌”裁缝。 父亲一直在工匠和农民之间游泳,但他不会写字,也不会簿记,直到晚年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他一生依靠记忆,一分钱也没错,没多领过工资。 他口口相传,带走了几十个徒弟。 但是,父亲一直崇尚文化教育。 当时叔叔不想读书,想和他当徒弟,他建议阿姨回学校,叔叔后来当了中学特级教师。 他发现了年幼的海子早慧,记忆力非常强,海子5岁时,和在乡下做民办教师的朋友说话,让海子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我们家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借钱,父亲都有成千上万的方法让我们四个兄弟读书。

母亲操采菊(身份证名误认为操彩竹)于1935年9月1日出生于当地富家,为了爱不顾家人反对,与贫困父亲结婚,不抛弃,一生和睦相处。 母亲辛苦地养了四个我们兄弟。 她从小就教育我们学习知识,学习文化,人类善良正直,工作必须多次对社会怀有感谢之心,对生活积极乐观。 海子牙学习语言的时候,母亲发现海子独自在文案上,寻找旧书,启蒙海子的读写。 海子3岁的时候,母亲教了她“安徽文学”这个字。 另外,从小时候开始,妈妈就教育我们热爱劳动,珍惜粮食。 有一次,哥哥和我帮妈妈收割麦子,妈妈看见远处麦穗不在地上头上,她让哥哥捡起来,和捆好的麦穗一起收集起来。 母亲说:“所有的粮食都是上帝的恩赐,不能随便糟蹋。” 上中学那年,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店》。 我的手很痒。 是寒假的下雪天。 我带着哥哥,在老房子前扫了空地。 用根系细的绳子棒举起竹器,下面撒稻谷,用闰土抓鸟雀。 我受不了,等不了鸟雀,早就去别的地方玩了,海子默默地收拾了地上的稻谷。 因此,妈妈责备我,让海子学会珍惜粮食。 海子去世后,读了他的《粮食两节》一文。 “粮食头,上面是火。 整个下面的身体都是嘴,张开火热的头张开嘴”,海子知道了对粮食充满恐惧和感谢。 而且,这确实受到了母亲的严重影响。

那时生活很艰苦。 农忙时期,父母和村庄的劳动力集体外出务工,播种和收获很忙。 农闲期,父亲作为工匠,拿着剪刀和尺子穿过村子,为大家缝衣服,换取微薄的报酬,缓解了抓肘的情况。 母亲在小山的平坦处垄上种麦子,补充了家里缺乏的粮食。 十岁的时候,海子上中学后很少和我打成一片。 星期天,寒暑假,他要么在家看书,要么帮助妈妈在麦田除草、施肥、收获。

海子从小就被村民视为神童,具有超常的记忆力,4岁时能背诵50本以上毛主席语录。 我记得在乡下夏夜乘凉的时候,村民们说三国的故事,经常找海子补充情节。 海子总是能从头到尾讲故事,能让大家着迷。 但是海子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他读书的勤奋。 夏天晚上,躺在蚊帐里醒来,为了不让海孩子被蚊子叮,穿着父亲宽大的村庄衬衫,看到双脚不在装满水的桶里,还在用煤油灯的昏暗灯光看书,写字。 寒冷的冬夜,被纸复盖的窗外,北风呼啸,躲在旧被子里的我,半夜结冰醒来,茫然中,海孩子还坐在桌子旁边,轻轻推着双脚,揉着双手,眼睛还凝视着摇晃的煤油光下的书。

从小学到中学,哥哥的成绩一直很优秀。 十五岁时他一举考上了北京大学。 全家人都沉浸在兴奋之中很久了。

哥哥去北京后,暑假只在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回怀宁查湾。 之后,无论在北大学习还是在法学院工作,暑假都没有回怀宁查湾。 海子1980年9月读大学二年级,这一年他暑假回怀宁查湾,所以今年寒假他没有回怀宁查湾。 此后,直到1988年海子每年寒假都回怀宁查湾和家人一起欢度春节。 其余的时候,他和家人第一次写信联系。 这样的生活影响了我很多年,现在我依然隐约期待着每年春节前夕,哥哥背着白色的牛仔包突然出现在家人面前。 我每次挫折困惑时,总是想静下心来给哥哥写信,和他谈谈心。 很遗憾,现在我和哥哥的信都丢了。

1982年秋天,哥哥在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实习。 实习快结束时,他才给父母写信,就自己毕业分配地点的问题征求父母的意见。 当时,他有安徽省司法厅、南京中级人民法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几个选择。 我记得父母委托我代替回信的建议是让安徽省司法厅就业。 理由是那里离家很近,彼此之间可以相互照应。 但是,第二年毕业后,他自己还是选择留在中国政法大学。 后来,他和父母解释说。 最初要求地方员工,以后想换大城市很麻烦,但从首都北京调到地方城市比较容易。 父母想也是对的,尊重他的个人选择。 只是父母每次写信都告诉他。 你现在很年轻。 要在单位好好工作,和同事搞好关系,尊重领导,观察身体。 那时他的回信信封地址是中国政法大学校刊部,信的复印件都让父母放心了。 他在新单位的食堂吃饭很好。 工作也不怎么累。 请父母仔细观察身体,不要太累,督促我们三兄弟好好学习。

1983年秋天的一天,父母突然收到哥哥的汇款单。 汇款金额是人民币60元。 在汇款单附件的证明书栏里,哥哥附上了简短的一句话。 爸爸和妈妈,你好。 发工资了。 现在送60元。 祝你身体健康,家人健康。 汇款单从村支书交给父亲时,父亲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这件事一时成为查湾村的第一信息:调查裁缝的长子在北京一所大学工作,吃公粮,汇款给父母。 这一直是当时朴素的村民教育自己孩子的样本。

今年寒假回家过春节时,哥哥带来了几帧职场送来的美人日历。 哥哥在旧房间的大厅挂日历,是那一年画的,很耀眼,很流行。 他给我们三个兄弟带回了一些写着“中国政法大学”的信纸做了笔记本。 1984年下半年,根据哥哥的来信,他的通讯地址改为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室。 信中他告诉父母,他现在是大学老师,教学生美学。 那时,父母很困惑,问他。 “你在大学学的是法律。 怎么现在学校安排你教学生美术?? 这样的专业不是不合适吗? ”他解释说,“美学是哲学,不是美术”。

四季轮回,日复一日,我们一家六口,父母日出,日落休息,我们兄弟教的教师,上学,平淡幸福地生活着。 我们不怎么和哥哥见面,但彼此思念,彼此担心。

哥哥非常关注弟弟们的学业。 高中那年,哥哥发现我课外迷上武侠小说后,还记得和我有过深刻的通俗交流。 他问我喜欢阅览那些课外书籍。 我确定不爱诗,喜欢读琼瑶的爱情小说,喜欢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 他说古龙这个身体聪明有才,希望我读古龙小说也要抓紧学业,像开拓另一条路的古龙一样走出自己的路。 现在想起这件事,哥哥真煞费苦心。

1985年春节哥哥回家度假时,家里兄弟多,床少,父母安排哥哥和我一起睡觉。 除夕晚上0点,我发现哥哥手里拿着照片双手合十,朝北,坐在床中央,嘴里读着话。 第二天正月初,我哥哥去村子给长辈庆祝新年时,偷偷从他枕头下面翻了女孩的半身照片和未发送的信。 照片上的女孩很漂亮,大眼睛,圆脸,笔直的鼻梁,还留着斗篷。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照片下面的信封,发现那是情书。 这个时候,我知道哥哥恋爱了。 哥哥回来了,翻着他的照片和信,不仅不怪我,还微笑着问我。 女孩不漂亮。 然后,我告诉父母要保密。 后来,我幸运地先看了他的抒情诗《你的手》。 这首诗是我高中时读过的最浪漫的情诗。

1986年哥哥春节回家时,上半身穿着红色棉袄,下半身穿着白色牛仔裤,长发斗篷,黄色口袋胡子。 哥哥的样子吓了妈妈一跳。 我记得当时妈妈很生气:“海生你看起来是这样的,头发也无视,胡子也不刮。” 哥哥解释说,他年轻,矮,脸年轻,在学生面前没有威势,所以这样打扮,老成重。 妈妈听完笑了。 之后海子回家时刮胡子,把头发剪短。

1987年,我们三个兄弟在读书,家里经济拮据,父母在村前开了一家豆腐店。 春节期间,家人很忙,所以我们和回家度假的哥哥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了。 但是他经常去豆腐店看,和我们开玩笑,用带回来的照相机给我们兄弟拍了很多做豆腐的照片。 下雪的时候,我和弟弟在雪地上拍了巡回演出的照片。 今年除夕晚上,家人记得母亲做的年夜饭前再会。 父母对哥哥说:“你也不小。 我就业几年了。 我可以和她说话。 ”。 当时哥哥轻松地答应:“明年回来一定带她回家过年,让父母放心。” 这年夜饭的家人看起来很开心。

1988年春节回家时,哥哥给家里增加了14英寸的星宇牌黑白电视,不让我们兄弟们抢走那台盒式收音机。 每天晚上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发声上色。 这一年学校给哥哥安排了两间一厅的单元房宿舍,比较宽敞方便。 他和父母商量,今年带母亲去北京玩几天,明年再安排父亲。 这一年,妈妈在哥哥昌平的住处呆了一周左右,为了开阔在乡下过了半辈子的母亲的视野,什么样的日子他几乎每天和妈妈一起玩北京的风景点,带她去北京的美味小吃。 担心家里的农活,妈妈拒绝了哥哥的挽留赶紧回家。 目送母亲时,哥哥硬给了她三百元。 那时他的工资很低,但后来我听说这笔钱还是从朋友那里借的。 妈妈每次读这个都会后悔流泪,以为自己不拿这笔钱海子就可能不会死。 妈妈这次去北京,在哥哥昌平的住处遇见了女儿。 她经常来看哥哥,洗哥哥的被子,收拾房间。 母亲经常在父亲面前称赞这位姑娘的朴素和聪明,不像城里的女儿一样倔强。

1989年春节回家时,哥哥偷偷对妈妈说,发现自己胃病,经常吐血,今年请了半年假想去武汉治病。 当时妈妈很害怕,所以赶紧向学校领导报告请假。 但是不知为什么,过了年哥哥收到了信,赶紧回了学校。

1989年3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的电报到达了父母手中。 电报上说:“海生病危,希望父母早点来。” 父母无知,于是急忙和我叔叔和叔叔一起去了首都。 到了法大以后,他们才知道哥哥死了! 那个消息是晴天霹雳,父母当时正在崩溃。 善后的事,都是依法大大解决的。 当时学校的定性海子因异常死亡,根据有关规定,补助500元的埋葬费,支付10个月的工资,一次不重复地解决了这件事。 这对行幸有长兄生前的好朋友西川、骆一禾、刘广安等全天陪伴和安慰。 否则,我不知道二老是怎么度过困难的时光。

当时,我是怀宁旧县怀宁中学的高三学生重新开班学习,家人没说我有事。 但是,5月的一天,我从同学手中收到了县发行的小报,报纸上写着“海孩子的遗作”。 “面向大海,春天温暖花开”。 当时我真的不在乎。 而且,怀宁的老县城离我们家60公里。 我在春天开学后好几个月没回家了。 正好是高考,学校受到封闭管理。 当时通信不发达,家里没有电话,所以没能得到哥哥的正确信息。 参加高考回家,从家里得知哥哥去世已经三个多月了。 我永远失去了我亲爱的哥哥! 9月,我又和妈妈一起坐火车去了法大20多个小时。 在家族中的一个北京通过士兵的堂兄,我们联系了法大的领导,母亲要求重新解决这件事,但这件事已经一次也没有反复解决,他们也什么也做不了。 后来我们家和法大失去了联系。 这一行再次受到西川大哥的礼貌接待,至今令人怀念。

哥哥死后,父母按照海子的遗言,把他的遗稿托付给骏一禾和西川。 海子生前的遗物,包括大量的书和生活用品,父亲不惜一切代价打包,托运到怀宁查湾。 打包的书有几十箱,光邮费就几百元。 海子的遗骨回到安徽省后,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五年后才把他放进土里安全了。

哥哥生前,我们不知道他是诗人,也不关心他的文章,他每次回家都很少说诗的话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多的人来到了老家,我们知道哥哥在诗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开始关注和阅读他的诗。 是的,作为家人,我们在他死后开始重新认识他,进入了他的精神世界。

为了淡化全家的悲伤气氛,1990年和邻村的女儿结婚生了孩子。 后来在广州和北京打工,前段时间认识了哥哥生前的一点同学、同事、舍友和诗友,被邀请参加一点纪念海子活动,阅读了海子的诗。 我本来就是对诗没兴趣的人,在这些阅读的刺激下,我也开始感染诗,拿出笔开始写诗。 虽然写得很粗糙,但我感觉更接近了哥哥的精神世界。 老母在哥哥去世后,也慢慢成为了海子的网民。 一有空,她就翻阅海子的诗集,在家读,在海子的墓地读。 家人总是让她去海子墓地读诗,她可能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但她多次用这种方法和海子对话。 妈妈最喜欢读海子抒情的短诗。 现在已经八十几年了,我能背诵几十首海子的短诗。 比如“面朝大海,春天开花”“祖国(或以梦为马)”“送给母亲(组诗)”“麦田”“日记”等。 海子组的诗《给妈妈》中的“雪”最触动母亲的心弦。 “妈妈坐在家乡低的长椅上想我/那张长椅就像我积雪的屋顶……”。 这是海子死后经常读的诗,每次一句一句地反复读,每次她眼里都含着眼泪。 读诗让她觉得儿子没死,一直活在她心里。

海子去世后,海子被认为是哥哥的骆一禾率先出版了《太阳土地篇》,西川大哥倾注了近十年的心血整理出版了《海子诗全集》。 进入新世纪后,很多海子诗选本也相继出版,我自己也从家人的角度选择编辑《海子诗选》,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广为人知。

2004年,父母用海子的诗集稿费修理了海子的故居,为海子、为海子的诗维持了心灵的绿洲。 1993年父母和家人遵循当地风俗,为了安全把放置在查湾小山土地上的5年海子遗骨放在土里,按照民的仪式立碑。 2008年,用县政府的资助金和诗歌爱好者的捐款扩建了海子墓。 年10月,怀宁地方政府又出资在海子故里一一怀宁县高河镇察湾村建设了海子文化园(包括海子像、海子诗歌广场、海子纪念馆、海子太阳墓),正式免费开放。 我很荣幸被老母的委托和地方政府聘为海子纪念馆副馆长。 现在海子旧居和海子墓都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年父亲也去世了,只留下母亲一个人保护儿子的长眠。 但她还是幸福地读着儿子的诗,听着麦田的儿子,所以并不孤独。

海子母校高河中学的师生在海子墓前朗诵海子诗

文/查曙明

资料来源/《月刊》年3号

猛料越来越多了! 欢迎扫描左边的二维码关注本信息的官方web消息( xinlang-xinwen )

标题:【要闻】海子逝世30周年其弟撰文 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5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