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34字,读完约21分钟

题目:被卡路里控制的人

瘦是有限的,没有对瘦的渴望。

最瘦的时候,身高148厘米,体重24公斤,身体像“火柴棒”,卢佳羽还以为自己不瘦。

过去三年,北京的这个中学生通过减肥瘦了30多斤。 “瘦”不足以形容她。 因为脂肪太少,影响过雌激素的合成,停止过月经。

她对吃饭很仔细。 一个刻板的程序远程操作了她的饮食:她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吃饭,一顿饭可以吃一个小时。 餐具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水果切成指甲大小的饭几乎一粒一粒地吃。 她做了一个不错的食谱,打印出来贴在墙上,给家里的两个阿姨最后选择了辞职。 她买了计时器来控制煮鸡蛋的时间。 家人在她的杯子里放了牛奶,她也叫了起来。 即使在上课的时候,她也总是热衷于计算卡路里。

这种情况是在年——她13岁时出现的。 第二年,母亲在社会交流网上说明了她的情况,警告她去看医生。 她确诊了。

官方定义为“饮食障碍”。 这孩子对饮食障碍的基本特征符合医生的描述:过度关心饮食行为异常、食物和体重、体型,多发于年轻女性——医学文献显示,女性和男性患者的比例超过10∶1。 这是精神疾病的一种。

对普通人近乎无知。 到去年3月为止,在百度百科的词条中,摄食障碍被列为消化内科的疾病,主要症状被记载为“营养不良、消化道及内分泌症状”。

中华医学会身心医学分会摄食障碍学组副社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综合三科病房主任李雪霓以专家身份参与词条的编纂。 更新的版本是“精神科疾病是由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

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厌食症是精神科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种类。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对对此采访的许多医学专家强调,根据世界现有研究,其致死率从5%达到20%。

北京另一位患者的母亲记得女儿去美国上大学三个月后体重下降了10斤,半年后又掉了9斤。 这是一个普通体型的年轻女孩,在18岁的成人礼上还穿着小号礼服走在红地毯上。 到假期回国为止,她整体“缩短了好几次”。

女儿入学去美国之前,我和心理咨询师约定了“活着回来”的现实目标。

1

医生李雪霓虹看到了很多进食障碍患者的死亡。 她所在的北大六院是精神科医院,是国内最早治疗饮食障碍的医院。

摄食障碍本身并不致死,但太瘦会引起心律失常、器官衰竭,寿命缩短。 一般来说,患者会有抑郁情绪。 有人自杀了。

李雪霓发现,一些患者因进食障碍丧命,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她记得有个患者刚接受治疗,恢复了规律的饮食,但身体功能突然崩溃,转移到综合医院救治了一个多月。 有些人在住院前一天晚上死了。

这个医生看到的患者中,有用平车推进的,也有插入经鼻营养管,就诊时全身水肿的。

据李雪霓虹报道,医学论文的公开报道,摄食障碍群有“四分之一”的法则:如果不介入,1/4的人会自己治好。 1/4的人好转,有症状正常生活。 1/4的人疾病慢性化,生活受到影响。 四分之一可能会死。

据著名医学期刊英国柳叶刀杂志年刊的论文估计,欧盟有2000万名进食障碍患者。 中国还缺乏相关的研究数据

过去几年,医学界不认为中国有饮食障碍这种疾病。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说法是“摄食障碍只能在西方看到”。 这个假设被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地报告的病例相继推翻。

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有西方学者主张中国没有进食障碍患者,但北大六院医生张大荣把她的两个患者带到了会场,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但是,到2002年为止,北大六院的饮食障碍治疗基本上仅限于门诊。 在张大荣的领导下,我院于2009年成立了国内最早治疗饮食障碍患者的专业病房,她也被称为中国饮食障碍治疗行业的第一人,担任中华医学会身心医学分会饮食障碍学组的荣誉领袖。

1987年,在中国大陆几乎没有听说过摄食障碍的时候,张大荣的领导、精神科医生沈渔邨提出,这是未来中国的严重问题。

沈渔邨后来成为中国精神医学行业的第一位院士,她的预言已经部分实现了。

据北大六院综合三科统计,2002年至年,本院住院的摄食障碍患者从年均20余例增加到180余例。 开了专科病房后,李雪霓认为病源不足,但过了一会儿,发现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进食障碍患者人数迅速增加,2002年该中心门诊只接受3例,年591例,患者来源地从一线城市“拓展”到三四线城市。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身心病房主任、饮食障碍诊疗中心负责人陈珏认为饮食障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但中世纪有关于自我绝食的记载。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的“以瘦为美”风越来越大,饮食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没有完全处理温饱问题,但加入驻统文化的孩子以胖为美的观念,饮食障碍在当时的中国不是突出的问题。 但是,温饱问题处理后,人们吃饭,饮食障碍增加了。

2

不能吃饭的风险,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

最瘦的时候,卢佳羽肋骨根清楚,背骨节清晰可见,颜色黄色,头发枯萎,掉了。 有这样的形容:“瘦得像筷子,摸起来可能会折断。” 她身体容易冷,冬天在热风的房间里,盖了两床被子,还是觉得冷。

另一个有饮食障碍的学生说,走路时,她总是感觉腿悬空,一阵风能吹倒自己。 教室外面柜门的反弹力有点大,她被地面弹倒过。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为许多饮食障碍患者制作了胃镜,但他看到的一些胃壁“就像一张纸,几乎要破了”。

饮食障碍可分为厌食症和暴食症。 暴食症患者出现反复发作、无法控制的暴食,暴食后采取诱导呕吐等代偿行为,不增加体重。 因为吃多了,胃有点胀,胃壁也变薄了。

1994年,陈伟给30岁的已婚女性看病。 身高165厘米,体重只有29公斤。 医学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 根据消化内科医生的建议,第一次关注饮食障碍。

陈伟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的饮食障碍患者,最初一年只有一二十人,近十年每年约有一百人。 他还观察到患者越来越低龄化,时间跨度越来越大,病情也越来越重。 他在中学班上见过几个女孩聚集起来看病。

陈伟认为,饮食障碍多发于青少年成长期,对人的影响非常多。 直接的反应是,厌食症患者长时间不吃东西,胃肠排出能力会变差。 他解释说,在某种程度上减肥后,人体采取了“保护措施”,食物没有被迅速消耗,48小时前吃的东西还留在胃里。

这位营养科医生指出,人体的多种功能可以跟随营养状况的动态变化,但这些患者即使营养恢复了,也有一点不能恢复到以前的健康水平的功能。

这些人或多或少伴有便秘、脱发、失眠、骨质疏松、卵巢早衰等症状。 长时间营养不足,受到神经元功能的影响,也会出现精神抑郁,观察力难以集中等状况。

由于便秘和失眠等并发症,摄食障碍大多隐藏在其他疾病的后面。 李雪霓说,许多患者最先发现的是营养科、消化科、内分泌科和妇科。 他们抱着乌鸡白凤丸和加味逍遥丸等药离开医院,根据需要烹调一段时间,但药不怎么吃,病还在。

一个问题是饮食障碍病情危急的患者经常被夹在“中间地带”之间:精神科认为指标太危险,希望患者先去综合医院解决和监护生命支持。 但是综合医院诊断的结果是自己饿吐了,说应该去精神科。 有个患者在消化科诊断了厌食症,但病历上空着“治疗意见”一栏——其他专家大多不知道治疗方法。

拥有数十万粉丝的“食播”播音员尹璇患有饮食障碍6年。 她自愿去医院检查的结果是,只有一个指标不太合格,得到了“好像没有大问题”的结果。

李雪霓虹不否认这个说法。 根据她的经验,摄食障碍患者在前期检查中发现的最多是“心动过速”。 通常,由于不知道现实,医生容易得出以下结论:“最近应该不会运动吧”“只是瘦了”。 “必须加强营养”。

3

至今,摄食障碍的正确病因还不清楚。 一个共识是,生病的前提是极端的减肥行为和个人、家庭、社会因素相撞。

陈珉的形象是,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很多饮食障碍患者家庭富裕,本人也很优秀,“至少看起来很完美”。

但这些患者不这么认为。 其中一人在社会交往网站上这样写道“成为废物的人”和个人简介。

引起疾病的诱因多种多样,但所有厌食症患者都有同样的根本原因——完美主义和低自尊心人格。 李雪霓总结说,进食障碍的患者普遍特别敏感,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尽量避免发生伤害。 只有在控制食物的时候,他们才能找到失去的安全感。

34岁左右一乔学业优秀,在北京有名的中学任教,有小蛮腰,“马甲线”和6个腹肌。 她13岁时得了厌食症。 记得自己瘦得“只剩下一根骨头”,把沙袋绑在腿上绕操场跑了一圈。

距离摄食障碍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她感觉没有完全离开,说:“更准确地说是有老毛病的生活。”

直到现在她还是讨厌自己的身体。 大腿还粗,腰可以再细一点。 之后,她反省说,让自己“冷酷的手”受伤是因为心里没有接受过自己的真实样子。

她说:“大部分人觉得瘦很漂亮。”她想自己承认瘦下去是最保险最简单的方法。 “厌食症是这些心脏病的最终症状,也是各种问题的集合”。

卢佳羽小时候父母分居,后来离婚,她跟着母亲从海外回中国,频繁搬家,换了学校。 她认为“交朋友是世界上最难的事”。 为了掩盖不自然,一个人的身体在学校食堂以最快的速度吃了午饭后,在教学楼里转动了时间。 她成绩突出,做过辩论大会的最佳辩手,也在舞蹈大会上获得过亚军,无法抑制自己“讨人喜欢”。

李雪说,就像“挂了一个锁”,解开一切是件麻烦的事。 要治病,还得治人。

关于发病机制,一位患者说,“先天性的基因在枪上开孔,后天的环境触发了”。

对卢佳羽来说减肥是一切的开始。 她13岁时得了大病,服用激素剂,看着自己的脸“像馒头一样站起来”。

她的想法是,只要瘦下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后来,她把高热量看作敌人。 一千卡相当于4.186公斤焦炭,她流畅地背诵了热量对照表。 为了减少油脂,这个女孩告别了生日蛋糕和苹果派。

一般来说,人体bmi指数低于18.5是过低的,低于13是高危的。 卢佳羽的bmi指数最低也只有11,很多医院因为bmi不能接受不足13的患者,所以很担心母亲。

卢佳羽记得体重秤上减少的数字带来了成就感。 家人觉得她有惊人的自制力,朋友的称赞不断。

但是,因瘦而产生的赞美很快就消失了。 称赞她的朋友后评论她的时候,用了“尖嘴猿颊”。

她的饮食慢也成了“全年级有名”。 和同学一起吃饭的时候,她偷偷把肥肉和主食塞在餐巾纸下面,假装自己吃了。

在饮食障碍的控制下,这些患者千方百计地和食物“捉迷藏”:找借口避免吃饭,吃饭时把盘子里的食物藏起来,吃泻药。 卢佳羽的话,就像加了“喀秋莎”,和食物绑在一起一样,想不到更重要的事情。

一些社会交流也被切断了。 在以聚餐形式组织的派对上,他们不能坦率地说话。

有些人离开家庭餐桌,溜进自己的房间吃饭。 这些家庭中,围绕饮食的问题层出不穷。 有人控制不住自己,经常掉东西骂人。 有些患者自己吃不下,看着别人吃饭来“望梅止渴”。 爱女儿的父亲,这样就连续吃了五个馒头,到第六个真的吃不下,藏在裤子口袋里。

“你为什么不吃饭? ”这是厌食症患者问得最多的问题。 其实,他们并不像这种疾病名称的字面意思那样让食物“反感”。 很多人在网上搜索高热量食物的照片,一张张地横穿照片,仔细看的话下午会隔着画面“吸收养分”。 有人的现场发布平台账户的关注名单上有一系列“吃了广播”的播音员。

卢佳羽的母亲林桦交往过很多患者。 她发现在厌食症的人群中,大家宁可以“吃食物”自居,也喜欢在朋友圈拍美味的照片。 在这些比较富裕的时代拼命想饿死自己的患者中,厨师是理想的职业。

4

如果饥饿时间过长,身体可能会有补偿反应。 厌食途中,有些人转向贪婪——有一天突然无法把持,一下子就吃了的情况增加了。 那个热量敏感的神经还在紧张,最终只能呕吐。

尹璇在读大学的时候开始减肥了。 厌食四年后,她又要适应自己的暴食症患者身份。 吃饭时,她避开人群频繁地上厕所。 她的床底堆满了垃圾袋和塑料桶,怕被人发现,所以半夜两三点是催吐时间。

在贪吃的阶段,有不少人陷入了“吐、吐、吃”的循环。 许多名人患有饮食障碍,演员和模特很多。 据报道,美国歌手ladygaga从15岁开始,在暴食症和厌食症之间痛苦。

30岁的何一,第一次催吐是18岁。 那是年夜饭后,面对满桌子的零食,她打开了平时不碰的饼干。 一包,又一包。 她觉得这些饼干成了腰部赘肉,上厕所才催吐。

她觉得自己找到了“鱼和熊掌兼得”的方法,晚上又吃又吐。 回到大学,她继续减肥,继续健身,继续催吐。 吐的频率从一周一次到一天一次,有时一天三次。 “除了醒来时吃、吐以外,我打算吃、吐”。 有时,她在呕吐物中看到血丝。

她对自己的疯狂感到吃惊。 比如,她把食物包装起来扔进垃圾箱,想吃的时候从垃圾箱里翻过来吃。

催吐4、5年后,她的身体也形成了一点病态的反应机制:牙齿无法停止胃酸的反复侵蚀,她有4颗臼齿是严重的蛀牙。 胃液突然倒流,突然的恶心感使她从睡眠中醒来,她只能往地板上吐探针。 她觉得自己沉溺于对食物的恐惧。 每次吐,喉咙里都充满了灼热感。

被喜欢的异性表白的时候,她脑子里想:“还不是完美的体重,应该把晚上吃的东西全部吐出来。”

厌食贪婪后,尹璇参加了“大吃大喝”的比赛,找到了“用武之地”,成为了“食播”的播音员。 她必须展示的是商家要求“带商品”的产品,比如成盒的罐头。 一次直播可能吃将近20个东西。 父亲签她数不清的快递,最多一天有十几件,一个制造商有时一两箱。

她白天睡觉,晚上黄金时段,打开照相机,直播到半夜。 同一个屋檐下的父母知道他会在镜头外吐很多次。

为了催吐,她的房间里有很多塑料桶,还有两三箱矿泉水。

尴璇出去的时候,父亲有机会走进她的房间,收拾充满食物的卧室。

因为直播,她的生活混乱了:本来一天三餐多加一点量,现在她集中吃,频繁吐。

父亲担心她的身体,但害怕破坏她现在几乎是成就感。 好几次这件事,她的人生还没有失控。 他担心平衡点不能持续,说:“摇摇晃晃,有一天可能会崩溃。”

争论,尹璇一句话安慰他。 “放心,我赚得比你多。 ”。

这位父亲更担心的是,在很多“吃了广播”的视频下,知道的粉丝露出了“兔子”的表情,模糊地表示了催吐的意思。 买EC平台,催吐工具不辛苦。 他后来害怕“你逃不出现在的网络环境”。

根据《淘宝美食直播趋势报告》,美食直播成为淘宝饮食经济的“新风口”,仅一年就有16亿多人进行淘宝“蹲守”美食直播。 根据百度指数,从去年4月到去年6月,“吃”指数几乎从0增加到了近4000分。

拥有1000万以上微博粉丝的播音员,一顿饭可以吃35斤烤全羊或40杯狮子头,早餐是100根油条和4杯胡辣汤,连吃煎饼都放30个鸡蛋、5个肘部、5个奶酪和5个鸡肉。 但是镜头里的她又瘦又惊讶。

结束后,不关镜头去厕所的播音员中,也有从画面上听到呕吐的声音的人。

北大六院的志愿者老曹管理了很多饮食障碍患者和家属的微信群。 他说,大部分家庭对这个事件“非常愤慨”,认为商家为了利益无视潜在的社会风险。

尹璇的父亲找了一个开“大吃大喝”比赛的EC平台,对方理解,但他说:“我们已经花了钱,不能取消了。 你可以在节目中适当地加入‘不要模仿’的提示。”

5

与热闹的“食播”相反,摄食障碍位于寂静的角落。 林桦在女儿生病后,在网上搜索了摄食障碍、厌食症、暴食症等关键词,发现的书寥寥无几,记得“也有20年前出版的,盖了图书馆的印章,买来就发霉了”。

另一位母亲向别人探听女儿的病情,说了很久,对方说:“这严重吗? 不是吃饭吗? 这还病吗? ”。

林桦是企业最高管理层的职业女性,花了一部分时间研究心理学,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组织了患者和家人的活动和分享会,一点父母也寻求了她的帮助。 有人着急商量,说了很久,只听了好几次,我的孩子该怎么办?

陈珉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普及饮食障碍的知识。 “在很多人不重视的角落里”写几句话也不太受关注,“有时心不在焉,力量不足”。

被卷入饮食障碍的很多患者,从网上得到了错误的减肥方法,以极端控制饮食的方法“一目了然”地执行着。

国家卫生委员会“全民健康生活习性行动”指导专家委员会运动专家小组组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指出,中国有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

在“瘦为美”的时代,自拍软件有“瘦脸”模式,细腻的模特和女明星竞相表演,流行的“心鸡汤”说连身体都管理不了的人,不能管理人生。

你是怎么想的:“在用等号简单描绘瘦和幸福的社会中,追求幸福的本能被粗暴地引导到瘦。” ”。

最初,北大六院聚焦于药物治疗和病房治疗,然后成立了饮食障碍心理干预小组,在病房和门诊疏远患者,也为父母提供了训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道理,家人放弃咨询的话,一谈就像雷一样跳起来,“像鸵鸟一样把头扎在沙子里”。

研究饮食障碍10多年来,李雪霓认为厌食症患者经常需要住院进行营养和行动治疗。 要治病,最难的不是更新治疗方法,而是与患者建立和维持“牢固的治疗联盟”。

在病房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 因为有很多医护人员护理,人们可能有点疏忽,患者碗里的饭用完了:涂在全身,扔床,掉在床底下,狠狠地握在手上。 医务人员伸手阻止,也有可能被咬。

许多患者决心停止极端的饮食行为,但经常陷入循环。 李雪霓说,长时间的行为本身有神经整形的作用,如果神经回路已经由行为形成,就会发生习性。 其他可替代的行为需要充分的动力和环境合作。 “是我们说的中毒性”。

不管怎么说,那是冲动的“百爪挠心”来了的感觉,如果不执行的话“整体就要爆炸了”。

很多饮食障碍者都以“持久战”为习性。 据李雪霓总结,疾病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病程3年内是治疗的关键窗口期,痊愈率很高。 三到七年很常见;七年以上就麻烦了。

年,中华医学会组织从事饮食障碍临床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共同编写了《中国饮食障碍防治指南》。 其中引用证的研究表明,摄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约为5%。

“之所以说摄食障碍难以治愈,是因为没有直接有效的药,如果拿到处方就不能治愈”李雪霓说,现在的治疗方法是用出现的一点症状吃药,比如吃抗抑郁类的药,或者根据局部损害进行相应的治疗。

陈伟接诊的第一位进食障碍患者曾经“瘦得生命受到威胁”。 营养科没有病房,陈伟把她安排在消化科病房。 他负责病人的一天三餐。 患者的胃对固体食品难以消化,他们把食物制成了胶水和汁液。 治疗半年后,他收到对方的消息说“体重增加了120斤”。

但是很多人的体重在上下。 几年来,北京的一位患者因厌食症从120斤下降到79斤,另外因暴食症冲到了150斤。

“在帮助他们康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挖掘和维持康复的动力,反复我们必须做好迎接的准备。 ”李先生说。

陈贽的话说,摄食障碍是“连续频谱”般的频谱障碍,厌食和暴食并列在两端。 患者可能落入这个连续光谱中的某一点,暂时稳定下来,可能一直在摇晃,或者沿着线往下走。

6

目前,在中国,能为饮食障碍患者提供专业化病房的医院以北大六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饮食障碍诊疗中心为主。 许多外国患者出院后不容易在家乡复诊。

我知道住在美国,仅波士顿,这样的机构至少有五个。

这两年,中华医学会身心医学分会摄食障碍学组训练了来自各地的医疗工作者,有些学生回到当地后开设了摄食障碍门诊。

但是,门诊的单科能做的是有限的,病房的治疗需要建立综合的团队,理解营养、研究心理需要时间。 李雪霓去过英国的饮食障碍中心参观,她羡慕人的治疗团队和硬件条件。 她记得对方说,变成这样花了20年。 “我想我们也有希望。 可能用不了20年”

北大六院的医生明确了过去患者需要3~5年才能找到疾病的原因,但现在这个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半年。

这几年,志愿者老曹尽管医疗能力日益成熟,但仍有很多患者徘徊在社会边缘。 既有消极拯救自己的人,也有接受治疗也不能恢复社会功能,不能高中毕业的人。 他们在与饮食障碍的斗争中度过了青春期,进入了大人。 因为病情,只能应聘工资低于自己能力和平均工资水平的员工,慎重地生活。 “就像背上背着沉重的龟壳一样,他们卡在中间,像踩着薄冰一样负重前进”

程一乔和卢佳羽都是其领袖。 她们成了北大六院的志愿者。 卢佳羽和林桦决定分享自己的经验,母女一起写书。 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意外的“偏袒”,使她们成为了这个集团中公开出现的冰山一角。

好消息是卢佳羽不再关心食物了。 她体重涨到了88斤。

(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文中的患者及其家人是假名)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王景闪

猛料越来越多了! 欢迎扫描左边的二维码关注本信息的官方web消息( xinlang-xinwen )

标题:【要闻】被卡路里支配的进食障碍患者:24公斤仍觉得不够瘦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5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