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68字,读完约11分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增强防灾、救灾和减灾能力。

为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提高社会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认知和认同,大力宣传应急救援前沿的感人事迹和先进人物,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组织了“寻找最美丽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人员”专项宣传活动。

跨省救援15次,应急响应9次,救援指导2次,抢救93条生命,抢救成功率仍保持100%……这份以铁血精神书写的生命救援奇迹抄本,来自中国隧道塌方第一应急救援队昆明队、中铁二局(601390,诊断单元)。团队成立七年来,坚持“预防为主、应急准备、以人为本、科学救援”的救援方针,成为一支忠诚敬业、装备先进、反应迅速、作风优良的英雄集体,为企业遮风挡雨,为“一带一路”海外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每次我通过狭窄的生命通道,我都会听到被困者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对我来说,它就是天蝎座。”中铁二局昆明队队长周文在接受新华社独家采访时表示。(603888,Guba)。

铁和血之美:“三天三夜不睡觉是任务的正常状态。”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层结构变化和频发的地质灾害,中铁二局救援队成立后,坚持“立足西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定位,发扬“来了就打,来了就打,打了就赢”的救援风格,先后赴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甘肃、河北等省参与救援。他们参与各种紧急任务,如隧道坍塌救援、山体坍塌救援和地震救援。

看看这个拯救深水炸弹的“行动小组图像”:

2014年7月14日16时15分,云贵铁路第一合同段阜宁隧道塌方,15名作业人员被困。

飞行中队队长王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爬上滑坡体,详细查看了地质情况和稳定性,提出先开通生命通道,再同时实施大直径钻机救援和小导洞开挖的方案。

钻井中队队长迟带领三名队员争分夺秒,在不到六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了引水隧洞所需的方木支护。救援队成立战时党组,召开“诸葛亮会议”,在最短的时间内优化和完善战地指挥部制定的方案,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方案完善后,救援队到位180台垂直钻机,开展生命通道钻井作业。在钻井过程中,钻机操作员彻夜未眠,被大雨淋湿。

15日19时14分,救援队成功打开生命通道,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为了安抚被困人员,周文第一时间拿起话筒与他们交谈,了解了人们的身体状况、土质以及洞穴中的塌陷情况,并及时完善了救援计划。

16日7时30分,620毫米大直径水平钻机进行了逃生路线施工作业。周文没有休息。他一直站在钻机旁边。队员们受不了了,请他在野营车上休息一下。他说:“没有我在危险的地方,可能会更危险;这个地方越危险,我就越需要指挥。如果人们不出来,我永远不会离开。”经过131小时的艰苦工作,14名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

在每一次救援中,周文都以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待救援计划的制定,并将各种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救援的成功。“做这份工作很荣幸。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是这个时代的骄傲;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名党员和上尉。我的职责是走在最前面和最危险的地方,采取措施消除风险,确保救援的安全。三天三夜不闭眼是我们的正常状态。同时,我们必须形成一个轮换制,以确保技术、组织和心理安全和控制。”

周文(右图)向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副巡视员华梅介绍了应急平台终端+移动营房车。

职业美:“机械化和信息化是最大的变化”

这支救援队伍的建立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完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保障体系、构建区域“大安全格局”、确保应急救援协调联动的重要举措。已纳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指挥体系,是中国首批18支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之一。

救援队根据中铁二局下属机构组建,由五个部门组成,即:作战训练部、装备部、财务部、办公室和调度中心。同时,根据隧道施工救援的特点和装备,救援队组建了信息监控、隧道救援指挥、钻机救援和后勤保障四个中队,按照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原则部署了71人,实施了准军事化管理。

“从一张白纸到成就,救援队伍的最大变化是依靠劳动,依靠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救援手段,不断探索、创新和丰富救援技术。”中铁二局应急救援昆明队总工程师刘卫华说:“大量专业救援装备的引进和应用,可以快速有效地开辟生命通道,极大地提高救援效率,为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保障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救援队组建后,铁路总公司、财政部、中铁二局先后投入约1.2亿元用于基地建设和设备采购;为了履行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保证救援队伍的稳定发展,中铁二局每年投入约2500万元。

“只要有生命迹象,我们就必须用尽一切手段。”刘卫华介绍,救援队伍结合实际救援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隧道塌方,将考虑采用人工救援和机械救援的方法,制定多种救援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然后根据方案配置各种救援设备,如探测设备、救生钻机、拆除及支护设备、监测测量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等,其中620毫米大直径水平钻机是国内首台大型隧道塌方救援设备。

他说,一个小的引导隧道被用来处理隧道坍塌,人工挖掘大约每小时0.5米。算上制定计划的时间,30米的路程大约需要100个小时。然而,被困人员等待救援的时间越长,他们的情绪就越不稳定,也越容易改变。机械化和信息化救援可以远程监控和指挥,救援速度更快。

今年的“9?14 "玉墨铁路曼莫隧道坍塌抢险时,180钻机就位75分钟后,24米长的救生通道打开,大直径水平钻机继续钻24米,用5小时30分钟打开救生通道。经过55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救援队成功解救了9名被困人员,实现了“教科书式的科学救援案例”。

作为救援队伍的重要技术支持,他编写的行业标准《铁路隧道施工应急救援指南》已经成为铁路隧道施工应急救援的指导性文件。

当被问及先进的救援设备是否会取代人工救援时,刘卫华肯定地说:“人是决定性的因素。所有项目从制定到实施都必须以人为本。我们需要的是一支素质高、作风硬的战斗队伍。”

管理之美:一专多能人才的定向培养

在管理模式上,中铁二局昆明队实践了“平战结合”的理念,具有隧道施工经验和隧道救援经验,保证了队伍做好应急准备,实现可持续发展。

周文说:“通过定向训练,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多具有多种技能的人才。他们有大的视野、技能和管理。他们不仅是团队成员,也是管理组织者。”

为确保救援队伍健康、持续、稳定发展,2012年3月,中铁二局成立了以隧道工程建设为主的中铁二局昆明工程公司,按照“两个品牌、一个团队”的管理模式,与平战救援队伍相结合,协调发展。

一方面,公司的健康发展为救援队伍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救援队定期安排一定比例的队员轮换到隧道施工现场协助出勤,以促进队员掌握隧道施工方法和技术,了解隧道塌方的原因和特点,为实际救援做好技术储备。

另一方面,当团队成员到项目进行隧道施工等作业时,有助于确保安全生产,提高企业效率,同时也为团队成员因年龄和身体素质不符合标准而离开团队后提供就业保障,从而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团队的稳定发展。

为了提高救援队的实战能力,救援队采取了战斗训练与“模块训练、细节训练、实战演练”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确保救援效果。

根据隧道塌方应急救援的特点,将训练和演练科目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并指定人员和岗位,确保救援过程中的有序运行;同时,根据各种救援的实际情况,制定了9套处置方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按照处置方案快速出动警力。

他们严格进行细节训练,以提高设备操作能力和水平。应急救援工作是与时间赛跑,只能赢,不能输。每一个救援细节的改进和提升都为救援赢得了时间。“例如,在大直径水平钻机的培训中,我们找出了制约效率的关键环节,仔细分析了每一步,反复培训,将钻杆装卸时间从培训开始的50分钟缩短到10分钟。”

他们定期进行系统的实战演练,模拟隧道塌方现场,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检验从集合警力、救援装备和人员到制定现场计划和救援行动的训练效果。

根据隧道塌方的特点,对应急救援行动进行标准化模块培训。

奉献之美:训练一千天就是能够暂时使用士兵

睡在风中,平凡的事情,艰辛和笑话。队员们告诉记者,近年来,队长周文和总工程师刘卫华从未休过探亲假或年假,甚至在除夕夜,他们都坚守岗位值班。

"这是一个零容错的工作,所以你必须这样做."对于记者的问题,救援队的成员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救援队作战训练部副主任穆淑媛和妻子在同一个单位,但长期分居。今年,在他妻子怀孕期间,他们在昆明短暂相遇。孩子出生后,他坚持白天值班,晚上抽空去医院护理。自2013年以来,他一直参与救援,他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

家里有三个孩子要抚养,他的妻子失业了。副中队长龚台湾(音译)已经投身救援事业五年多了,从未想过要离开。在云南富宁隧道和贵州瓮安隧道的救援中,他独自站在导洞里长达20多个小时。回想当时心中的想法,只有一个想法:“我想挖得更多,挖得更快。”也许会有一只伸出的手在等着我去拉它。”

“坚持每天晨跑2公里,每周二、五进行10公里训练,每晚进行1小时体能训练,确保队员的体能储备和救援战斗力。”这就是铁与血的老师是如何炼成的。

据周文介绍,救援队每年投入800多万元进行各种训练演练,通过“思想教育、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体能训练”提高了队员的整体素质。

自团队成立以来,救援团队赢得了多项荣誉,包括9封各级政府和获奖者的来信、6面锦旗和证书,并获得了全国铁路联合会“火车头”奖杯。救援队队长周文获得了中华全国铁路联合会“火车头”奖章。

救援队伍还积极倡导“安全生产第一、科学救援、应急准备”的理念,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不断完善。

救援队伍与地方政府、铁路、公路建设单位和大型国有施工企业多次合作交流,签订了多项应急救援协议,开展了隧道塌方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讲座和演练,1000多人参加了培训,广泛传播了隧道塌方和地质灾害救援指挥系统、标准程序和防控措施等专业知识。

今年,救援队受中国铁路总公司和老挝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在老挝琅勃拉邦建立了老挝-中国铁路隧道应急救援站,负责老挝-中国铁路莫湾段施工期间隧道施工的应急救援和培训。这标志着救援队伍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一带一路”海外铁路建设项目中国第一支隧道塌方专业救援队伍。据悉,救援站已完成基地建设,并开展了正常的应急任务和训练。(记者李何帆)

(主编:李兴旺hf015)

标题:“救生通道中传来的声音就是天籁”――探访我国首支隧道坍方应急救援队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