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3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王永春

近日,安徽省经济学会和安徽省政协组织了“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专题咨询调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参与了此次调查。在发放的302份问卷中,家庭农场177份,占58.60%;9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占31.79%;19个服务机构,占6.29%;有10名主要专业人员,占3.31%。实地调查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结果大致代表了安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新农业管理的主体和基本特征有三个共同点。首先,男人比女人多。在有效调查的302名农民中,274人为男性,只有28人为女性,占总数的90.73%。第二,学历相对较高。在302名农民中,有148人受过大学以上教育,占49%。第三,年龄差距很大。44.37%的受访者年龄在40至49岁之间,23.50%的受访者年龄在30至39岁之间,19.21%的受访者年龄在50岁以上,12.91%的受访者年龄在30岁以下。这表明,在“三农”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其年龄结构仍不合理,表明“谁来种地”的问题仍需关注。

运营效率低是302个新农业经营者面临的普遍问题。调查显示,只有12人上一年的收入超过100万元,占3.97%;33人,利润10-100万元,占15.64%;62人,利润10万元,占20.53%;基本持平118人,占39.07%;损失63人,占20.86%。经营效率不高,销售困难普遍。调查发现,83.44%的商业实体报告销售农产品有困难。调查显示,54.9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销售价格太低,利润太少,生产积极性不高;35.1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销售渠道;33.77%的人认为他们的农产品不知名;17.22%的人认为他们生产和经营的农产品附加值太低。也有9.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产品无人看管、无依无靠,只能承受损失。

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是造成“低价难销”问题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向市场销售(34.77%)和供应商上门采购(32.45%)的传统销售渠道仍占主导地位,企业订单和合作统一销售的比例分别仅为16.23%和12.25%;只有2.32%开发了在线销售渠道。然而,在问卷调查中发现,39.07%的受访者认为网上销售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销售方式。51.66%的受访者对预售订购销售方式最感兴趣。由此可见,农产品营销渠道单一、与时俱进是制约当前农产品营销的瓶颈。

具体到销售环节,首先,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依靠企业实体本身在传统市场上销售;单位规模普遍较小,区域布局不合理,分散辐射功能弱,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弱,单位订购、批发市场、农业超对接等多元化销售渠道尚未建立。其次,商业实体不知道如何建立农产品品牌。在调查中,33.77%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没有普及,54.64%的企业迫切需要提高农产品的普及程度。在农产品缺乏品牌和知名度的情况下,消费者不了解农产品的质量和特点,新的农业经营实体难以扩大其销售市场份额。

在各种需求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出目前最需要政府支持的有三项,包括相关政策的支持(59.72%)、销售渠道的拓展(59.72%)和产品知名度的提高(54.5%)。这意味着要深化农业供给方面的结构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种植权、养殖权、销售权、增收权”。特别是要认真推进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的产业落地,避免“田地长得好,圈子长得好,市场卖不出去”。

标题:田里长得好,圈里养得好,市场卖不好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3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