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6字,读完约4分钟

中信。本报宣城9月7日电(记者赵强)宣城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与江浙接壤的省会城市,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也是安徽省连接沪、苏、浙的桥头堡和示范区。近日,宣城市委发出“与江浙接轨,争创全省第一”的号召,提出了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要求、新目标。

宣城市委书记韩军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宣城已经形成了一套上海、江苏、浙江三地自上而下的紧密对接实施机制。明确总体目标,即以湖州为市级学习标杆,力争在5年内赶上舟山、丽水、衢州。与此同时,宣城所有地区都必须以某个目标为追赶目标。

同时,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应以杭州为基准;在社会治理方面,我们必须以上海为基准;苏州工业园区应作为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标杆;向江苏学习,全面合作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政府服务方面,借鉴上海自由贸易区“只说是,不说不”的先进做法和机制。

2016年,宣城市牵头下发了《关于践行新发展观、学习江浙沪接轨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开展理念更新学习讨论活动的决定》。借鉴上海、江苏、浙江树立和实践新发展观的经验,在全市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中开展观念更新的学习讨论活动,以学习先进,弥补不足,寻求创新,促进发展。

在与上海、江苏、浙江对接的过程中,宣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出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浙江学习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将从上海、江苏、浙江引进实力雄厚的园区、商会、企业和科研团队。这样,宣城与对接城市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

据韩军介绍,今年首批45名赴沪、苏、浙考察、上岗的干部已完成学业回国,短短两个月带回了7个前沿项目,提供了123条项目线索。第二批干部即将派出,深入感受上海、江苏、浙江的发展环境,学习当地的创新理念。

从上海松江工作回来的宣城市经济信息委员会副主任王长生认为,在他任职期间,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松江的“务实、勤奋”精神,而宣城市的干部最需要加强功课。最大的差距是综合实力,目前宣城最重要的任务是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和实体经济。最大的缺点是科技创新。目前,宣城最紧迫的任务是吸引人才。

福建省东南部保税物流中心赵强拍摄了一张“两个月的在职培训,引导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开放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环保意识。”王长生说道。

今年,宣城还成立了12个市政府直属招商小组,积极赴上海、江苏、浙江等重点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其中,宣城市投资促进局计划在闵行、松江、上海、浙江湖州等地召开多次招商对接会,引进重点项目,吸引上海、江苏、浙江的园区、商会和企业落户宣城。通过良好的沟通,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已经签约或落地。

据了解,去年宣城市1亿元以上的新建项目中,有205个投资项目在上海、江苏、浙江,比2015年增长52%,占当年新建项目的83%。在新签的1亿元以上项目中,上海、江苏、浙江有162个投资项目,比2015年增长26%,占当年新签项目的59%。

“宣城近年来的发展得益于长江三角洲和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去年,1亿元以上的省外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达790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其中80%以上来自上海、江苏和浙江。”韩军介绍,目前,宣城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一个省级高新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在建设产业承接平台。同时,还有苏皖合作示范区、宣城萧山羽绒工业园、玄宁工业园、沪宣飞地等合作园区。

宣城在将上海、江苏和浙江连成一体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向宣城引进海外资源、项目和人才。此外,在具体发展方向上,鼓励企业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合作。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与长三角高度融合,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在推进开放高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向东看为目标,向东行进,向东挤压为主体,排在前列”的原则韩军说,这个“东方”是一个大概念,它既是东方,也是世界。(结束)

标题:安徽宣城:等高对接沪苏浙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2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