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7字,读完约4分钟

12月23日,上海财经大学高级研究院发布了《2017-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这份报告是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完整脉搏,侧重于中国实际国情与国际普遍经验的有机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短期应对与中长期改革与治理相结合。

上海财经大学高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晓东教授重点解读了《2017-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陈东琪和中国人民银行顾问盛松成分别以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选择、美国央行降息、加息、减税和中国货币政策走向为主题,解读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和治理。上海市长宁区副区长翁华健和软银中国金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也对报告和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发表了评论。财政部政策研究室国际司副司长王志雄、财政部政策研究室经济司司长刘忠宝出席会议。

2009年,上海财经大学高级研究院发起成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小组,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定期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力求反映三个特点:第一,建立一个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的大规模准结构宏观模型。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成熟市场国家的宏观经济模式会水土不服,甚至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研究小组对其进行了本地化和重构(调整了300多个方程)。第二,不仅要做一些预测,还要做情景分析和反事实分析。本文对政府应对各种可能风险和不同增长目标的力度和选择进行了科学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短期风险稳定应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改革和治理相结合。它不仅考虑短期风险、趋势和周期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叠加,而且关注中长期体制和结构改革及其深入推进的方式。

会上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在一些综合指标上呈现良好态势,工业企业利润回升,进出口增速回升,支持制造业投资。就业形势明显好转,物价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均保持稳定,不可能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然而,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率仍然下降。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在实体经济中,一方面,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仅挤压了家庭消费,还影响了消费升级,拖累了经济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增长;另一方面,国有资本主导的第三产业投资失衡也导致新消费不足。与此同时,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国有僵尸企业受益更多,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足使企业融资困难。中国银行体系抵御系统性风险的整体能力正在减弱,部分银行的风险溢出率正在上升。在债务方面,虽然地方政府债务率和企业债务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家庭债务率仍在上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同时,报告指出,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现实中,许多表面问题都与这一矛盾密切相关。首先,经济失衡不足,表现为低质量发展和不可持续性,导致近年来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第二,社会层面的失衡不够,表现为民生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社会失衡的无序。第三,政府层面的不充分失衡表现为过度定位和缺位并存。鉴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报告认为周期性和外部性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体,中国面临着发展驱动型和现代经济体制滞后的问题,其背后是治理结构的失衡,这是导致实际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的更为关键的制度根源。

因此,根本出路在于落实五个新的发展理念,按照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建立现代经济制度,促进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动力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细节决定成败,改革方法极其重要。治理需要以改革、发展、稳定、创新和治理五位一体的综合改革模式进行。必须有短期和中期政策和过渡体制安排,以及长期深化治理改革。与此同时,该研究小组强调,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应该走向一条更加平衡和全面的发展道路,不仅要注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报告建议,新时期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应关注三大目标和任务:一是形成包容性的现代经济体系;二是提高国家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政府的执行力;三是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秩序以及和谐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建立一个有能力、有希望、有效率、有爱心的有限政府,可以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星期一)

标题:上海财大发布20172018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0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