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0字,读完约5分钟

《经济观察报》评论员张向东被定位为2018年中国经济三大战役(风险防范与化解、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的第一仗。与之前对金融风险的强调不同,这次是针对实体。

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要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风险防范工作要取得积极成效。中国的宏观杠杆率是多少?今年11月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发表的文章《保持底线不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指出,2016年底,中国宏观杠杆率为247%,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达到165%,高于国际警戒线。文章还指出,一些国有企业存在未偿债务风险,僵尸企业清理市场速度缓慢。

为了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债务控制和不良资产处置是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的当务之急。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扩张,一些国有企业负债累累。债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活力和有效还款能力与债务规模之间的严重不匹配。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过去的产能极大地改善了市场。根据12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的信号,今年以来,国有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中央企业利润增速达到五年来同期最好水平。这将控制国有企业的杠杆率。

但是真正的风险还没有解决。相反,在利润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加警惕风险。目前,一些国有企业有两个风险:第一,利润的急剧上升和良好管理的出现将掩盖之前暴露的各种风险和劣势。第二是以减轻风险的名义埋藏新的风险。

一些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持续快速改善的直接原因在于市场供求矛盾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这实际上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产能下降、污染控制和生产受限。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产能过剩、供过于求、无序竞争的局面迅速改变。自下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涨,运输成本和下游产品价格也因这一趋势而上涨。上游企业改善财务数据是一种自然趋势。

然而,通过降低产能、改善供需矛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获得的利润,不应让一些国有企业忽视自身的风险。在许多行业,由于垄断、封闭、缺乏竞争、内部控制薄弱甚至错位,资产配置长期以来一直被扭曲。这不仅导致国有资本、金融等资产的大量浪费和低效运作,而且导致市场失灵。这种扭曲产品最典型的代表是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降低了生产效率和资本利用率,占用了大量冗余员工、信贷和财政补贴资源,埋下了巨大的债务风险,也对真正动态的投资行为造成了挤出效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11月发布的僵尸企业研究报告,僵尸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债务不仅占企业债务的大部分,而且是企业债务大幅增加的根源。如果这些落后企业的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长期增长率将每年提高0.7-1.2个百分点。

大力推广的去产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大多数僵尸企业仍然可以不死不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大约30%的僵尸企业在五年后仍处于僵硬和不朽的状态。此外,2008年至2013年形成的僵尸企业更加顽固,与21世纪初形成的僵尸企业相比,更容易陷入僵化和不死状态。

12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要淘汰落后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继续推进杠杆减债。市场的复苏将为大多数僵尸企业提供喘息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一些国有企业利用利润飙升为僵尸企业提供庇护。同时,一些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应高度警惕,加大化解债务风险的力度,增加财政补贴和财政输血,以延长僵尸企业的寿命。这实际上是以减轻风险的名义积累新的风险。

根据目前发布的信息,防范和化解风险、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率将成为2018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不难理解,这不仅是确保中国经济实体安全和加强风险防范的意义所在,也是供应方改革步伐和重点的变化。就供应方改革的五大任务而言,迄今只取得了初步成果。削减杠杆、降低成本和弥补缺陷等改革措施尚未得到大力推广。与消除产能相比,这些措施更为根本、更为困难,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各种配套改革。

不应将市场层面的积极变化视为检验供应方改革的所有标准。供给方改革旨在促进结构调整,纠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供应方改革的最终目标不是简单地通过政策调整市场供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化、降低成本和短期供应是供应方改革的五个关键任务,这些都是手段,但不是根本。供给侧改革的真正含义是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基础改革,改变许多环节存在的配置扭曲。

我们期待在2018年的经济工作中看到,像清理带钢一样清理僵尸企业;像去容量一样去杠杆化;债务处置不仅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而且资本配置扭曲的局面也可以通过赢得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硬仗来改变。毕竟,这是供应方改革主线的真正含义。

《张向东经济观察报》编辑组主编

签署

标题:像清理地条钢一样清理僵尸企业

地址:http://www.nxxlxh.com/nczx/10557.html